图说香港历史建筑(1920-1945)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中央英童學校

THE CENTRAL BRITISH SCHOOL

建築年代:1936年

位置:何文田天光道2號

01 現稱英皇佐治五世學校的中央英童學校(攝於1997年)

02 校舍正面(攝於1997年)

主樓稱貝璐樓(Peel Block),平面呈E字形,屬於國際現代主義形式(International Modern)的學院建築,由巴馬丹拿(Palmer & Turner)的康奈爾( W.A. Cornell)建築師設計,特徵是以簡約為主,中軸對稱,帶狀立面,中央有門廊和鐘樓,牆面以水泥批盪營造石面效果,胸牆有流線形化的條紋,內部特色包括列柱間隔和綠白混色的水磨石面樓梯等。

中央英童學校是英皇佐治五世學校(King George V School)的舊稱,歷史可追溯至1894年的九龍書院(Kowloon College),位於彌敦道136號,以配合尖沙咀外籍人士住宅區的發展。1898年校舍遭颱風摧毀,得何東捐款在原址重建,入讀人士不限國籍,但當新校在1902年建成時,卻遭官員和英商反對,改為九龍英童學校(Kowloon British School),1923年再改名為中央英童學校。到了1930年,由於外籍學生已增至三百多人,場地不敷應用,隨九龍塘區開發而有遷校計劃,1936年遷到現址新校。學校在戰時損毀甚微,但有傳聞謂校園草地在日佔時曾用作亂葬崗,有鬼魂出沒。戰後一名軍醫在禮堂入口的大理石上,刻上了1940年8月20日邱吉爾在英國國會演說的一句名言:Never in the Field of Human Conflict。學校在1977年開始招收所有國籍學生,翌年改名為英皇佐治五世學校,以紀念學校主樓奠基時的英國君主佐治五世,以1946年為創校年份。1979年,校方經過長期爭議,加入英基學校協會。考慮國際教育制度的實際情況,校方於2007年取消了一直跟隨英國中學通用教育證書(GCSE)和通用教育證書高級程度(GCE A-Level)課程,改行國際學校採用的畢業文憑(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制。

英皇佐治五世學校其中一項教學特色是按學生能力來分科上課,學生可以上不同年級的科目,老師都有自己的教室,學生需自行到相關老師的教室上課。2013年的學生人數為1,740人,居全港之冠。知名校友有1977年香港小姐冠軍及最上鏡小姐朱玲玲,是首位奪得兩個獎項的參賽者,更開創了港姐嫁豪門的先河。但原來早於1962年,校友杜拉克(Joy Drake)己獲得由另一機構主辦的香港小姐冠軍,1965年更代表香港參加環球小姐競選。

建築物檔案:

  • 1935年 5月15日,港督貝璐為校舍奠基。
  • 1936年 9月14日,中央英童學校遷入校舍。
  • 1937年 8月至9月,成為專門收容亞洲皇后號難民的營房。
  • 1940年 7月,用作駐港英軍醫院。
  • 1941年 12月,日軍佔用為醫院。
  • 1945年 用作英國皇家空軍醫院。
  • 1946年 9月,校舍解徵復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