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香港历史建筑(1920-1945)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瑪利諾修院學校

MARYKNOLL CONVENT SCHOOL

建築年代:②1936年 ①1910s

位置:②九龍塘窩打老道130號 ①尖沙咀漆咸道121-123號

01 瑪利諾修院學校舊址景貌(攝於2012年)

02 瑪利諾修院學校外貌(攝於2012年)

主樓由烈度路則師樓設計,平面呈回字形,屬折衷主義建築,糅合多種建築元素,歸納為自由新都鐸風格(Free Neo-Tudor)。中庭採中古時代修道院學院的佈局,以列柱迴廊圍繞,麻石階梯和禮堂拱頂天花等則屬羅馬式(Romanesque Style)。擬似修女帽子的尖拱門和水塔是哥德復興式(Gothic Revival)。斜折線形雙坡屋頂組合、老虎窗和紅磚牆面等屬新喬治亞風格。樓梯扶手和地面具有裝飾藝術派韻味。水塔是主樓的標誌物,建築師把一般擺在街口的設施改置在主樓入口,減少壓迫感,又把尖頂改為現代主義的平頂設計,利用高直的槽窗和條線營造哥德式效果。層層退入的門口、箭形牆面和凸出的直線條紋有哥德式韻味。刻意做成色彩差異的紅色日本磚片,滲有高鐵成分,使牆面更形古樸。當年修女特聘50名上海匠人到港與本地工人一起裝嵌,歷時四年完成。主樓和修院風格一致,採光充足,室外有花園,避免女童遇到暗角而害怕。每個課室都有稱為Pigeon Hole的小房間,用來放書包水壺,另外課室都有一面綠板,寫了學校規定使用的英文潦草字體。

瑪利諾女修會又名聖道明瑪利諾女修會(Maryknoll Sisters of St. Dominic),原名為聖道明海外傳教女修會(The Foreign Mission Sisters of St.Dominic),1921年6位修女來港傳教,先在玫瑰堂側今漆咸道121至123號租用一間兩層高的紅磚屋作為會址,1925年創辦瑪利諾修院學校,開始時是一間只有12個學生的幼稚園,主要教授法文和萄文,1929年後遷往金巴利道2號Torrs Building。1931年,九龍塘聖德肋撒堂成立,校舍又不敷應用,遷往太子道248號,並計劃興建永久校舍。新校舍啟用時,設有幼稚園至預科班,學生已增至四百多人,並首次有畢業生入讀香港大學。1946年1月8日,學校在重光後局部復課,高年級亦收容男生,其後男生轉讀喇沙書院。該校有多名知名藝能界校友,如陳美齡、李嘉欣和梁詠琪等。

建築物檔案:

  • 1933年 開始興建主樓。
  • 1936年 5月,總督郝德傑主持開幕禮。
  • 1937年 主樓全面啟用,有網球場、排球場和游泳池。
  • 1942年 主樓大部分地方改作日軍醫院。
  • 1945年 由英軍接管,醫院收留日本600名傷兵。
  • 1953年 修院落成。
  • 1960年 中學部遷往何東道5號新校舍。
  • 1997年 修院予小學部使用。
  • 1995年 新翼The Jockey Club Wing啟用。
  • 2005年 新翼Rogers Annex啟用。
  • 2008年 主樓和修院成為香港法定古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