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培僑中學
PUI KIU MIDDLE SCHOOL
建築年代:1920年代
位置:跑馬地樂活道6號

01 舊址西面景貌(攝於2009年)
朗園別墅佔地約有兩個半維園足球場面積,主樓平面呈出字形,屬折衷主義建築,混合中西建築元素。古典主義元素包括入口的半圓形門廊,承托門廊的陶立克式支柱,底層仿石帶槽線牆面、拱券、柱列遊廊和弧形窗楣等,中式元素見於欄杆和窗欞,所踞山頭稱作朗園山。
培僑中學是由東南亞華僑於1946年出資創辦,旨在培育華僑子弟成為新中國力量,故名「培僑」,校址租用朗園大宅,開校時中小學部有學生400人。由於學校由華僑開辦,而學生又多來自富裕家庭,故在設施、學生人數、教學、考試成績、體育表演、聯歡活動和展覽會等,都較其他愛國學校豐厚優越。校運會有各式各樣的集體操,如短棒操、旗隊鼓樂操、彩球操和韻律操等,是學界特色。小學部在1967年遷往銅鑼灣威菲路道21至23號新校舍,至1986年停辦。學校曾於1968年在灣仔莊士敦道152至158號開辦夜校,1970年又在上水龍琛路成立上水分校。校方在1979年投得寶馬山現址用地興建校舍連寄宿宿舍,並得朗園新業主發展商贊助大部分建築費,3月27日由香港中文大學校長馬臨主持揭幕。早年學校因為辦學模式不符合政府的資助要求,故一直以私校形式運作,到了1991年,港府推行「直接資助計劃」,學校與香島中學、漢華中學、旺角勞工子弟學校和福建中學皆成為第一批獲得資助的學校,2005年更在沙田大圍開辦中小學一條龍直資學校「培僑書院」。
港大教授程介明是培僑校友,在該校讀了兩年,又曾在母校任教,他說學校推動的勞動訓練及嚴格體育要求,對當年是文弱書生的他來說,是一大難題,令他險些留級。有「第一才子」之稱的專欄作家陶傑,7歲入讀培僑中學,中三轉讀嶺南中學,其後到英國求學,程介明曾是他的班主任,教他中文和美術。程介明指他當時是個不修邊幅兼沉默寡言的學生,印象中是1976年全港中學生徵文比賽冠軍得主。陶傑則回應因當時學藝未精,認為應該少說話多吸收。他父親在《大公報》任職,耳濡目染,讀了很多古典文學和報章,而且當年無潮語,所以文筆自然比較流暢。
建築物檔案:
- 1920年代初 朗園別墅建成。
- 1946年 用作培僑中學校舍。
- 1952年 建成愛校運動場。
- 1961年 實驗室大樓落成。
- 1973年 愛校運動場改建成體育館。
- 1983年 2月8日,遷往寶馬山新校舍。
- 1988年 發展為比華利山10幢住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