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社会与纺织科技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张謇哲学思想及其吴淞开埠的实践

蒋建民(1)

一、张謇哲学思想概述

古今中外关于“哲学”的表述五花八门。教科书式的说法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问;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最一般规律的学问等。这些表述固然都是对的,然而对于普通读者来说,难免枯燥乏味。

我们看看张謇先生是怎么说的。1922年在欢迎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博士来南通讲学的介绍词中,张謇说:“博士于研究哲学有年。哲学之作用最大,能呼吸高尚之空气,而使之附丽于实质之中。此实质之为物,使无空气以为营养,则日就陈腐而无用。”(2)1924年在给张孝若的函电中他再次讲了类似的话:“哲学乃各学之空气灵光,尤不可不知。”(3)张謇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哲学家”,但他关于哲学的表述,却优于古今中外所有的“经典”说法,更加通俗易懂!

张謇的哲学世界,可以用“一体三翼”来高度概括。“一体”就是自强不息的智慧学说;“三翼”即实事求是(大真)、辩证思维(大善)和以人为本(大美)。

(一)自强不息的智慧学说

张謇与传统意义上的坐而论道的哲学家不同,他不仅有独特的哲学思想,而且有鲜活的社会实践。

《周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不息,最能够体现中国哲学的积极进取精神,是中国哲学之精华。传统文化学养极深的张謇,一直把这句话奉为座右铭。他平时所用的花押,篆刻有“自强不息”四个大字,以此来经常激励自己为国家富强、民族兴旺奋发进取。他说,“下走本是寒素,向于工商实业未尝学问,但以中国国势日弱,外侮日加,寸心不死,投身实业界中,稍尽心力,翼得沟通商学两界,借立中国真实自强之基础”。(4)可以说,“自强不息”是张謇哲学思维之精髓所在。关于这一点,学术界比较认同。南通学者赵鹏2000年出版的《状元张謇》,书的扉页和最后一页同时印有张謇的花押“自强不息”;巧合的是,章开沅教授同年出版的《张謇传》扉页的正面是张謇像,背面也是张謇所用的“自强不息”花押!

张謇自强不息的智慧学说,其理想形态便是大真(实事求是)、大善(辩证思维)和大美(以人为本)。

1.大真(实事求是)

真,是指符合人类利益、合乎人性发展的真理性认识。亦即毛泽东所说的“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际,知与行的历史的统一”。张謇一生笃学善行、求真务实。在他70寿辰时,河南省议会议长胡鼎元率140余议员联名发来贺词,颂扬先生“常以实事求是为指归,而不骛一时之浮荣”。(5)好友俞若曾的贺词称赞张謇:“我公不好名,事事务求实。”(6)

张謇他虽然没有专门写过哲学著作,但他实事求是的思想却非常丰富。张謇治学处事主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他说过:“必须适合世界之大势,根据本国之历史,若徒好为高论,无裨事实,不过理想上之改革,非吾辈所宜出此。”(7)因此,张謇对顾炎武等先哲的“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国也”的经世致用思想比较崇尚,而对空洞之说教却从不苟同。他曾对友人说过:“我在家塾读书的时候,亦很敬佩程朱阐发的‘民吾同胞,物吾同与’的精义,但后来研究程朱的历史,他们原来都是说而不做,因此我亦想力骄其弊,做一点成绩,替书生争气。”(8)

2.大善(辩证思维)

广义的善就是“好”。哲学意义上的善,是指处理人与自然、社会关系上的好的行为。如,“善于做某事”“与人为善”等。哲学是以理论思维方式去改造、掌握世界。张謇先生的思维方式是辩证统一的思维方式,亦即辩证思维。张謇先生的辩证思维,主要表现为整体协调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两个方面。

整体协调发展观,意即张謇先生所经营的南通并不是仅仅局限于某一个点、某一个面的发展,而是整体协调的发展。譬如,推行“父教育,母实业”的思想,实行“棉铁主义”“村落主义”;实业与教育并举,社会事业、交通、农业、水利等全方位发展;城乡结合、一城三镇的精巧布局,等等。

可持续发展,就是不仅顾及眼前利益,更要考虑长远利益;实现良性循环和永续发展。比如,张謇办实业的开端是大生纱厂,并且取得了成功。但他并未止步。又陆续创设了产棉基地通海垦牧公司,开办了改良棉种和种法的农业学校,以及培养纺织专门人才的纺织学校等。

3.大美(以人为本)

美,即美好的品德,指人的德性与价值观。张謇先生的大美,主要体现在“以人为本”上。以人为本,是指以人为价值的核心和社会的本位,把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

张謇先生的大美,就是始终想着黎民百姓。张謇先生曾经和挚友刘厚生说过一段很有名的话:“我们儒家有一句扼要而不可动摇的名言‘天地之大德曰生’;这句话的解释,就是说一切政治及学问最低的期望要使得大多数的老百姓,都能得到最低水平线上的生活……这就是号称儒者应尽的本分。”(9)

为了“使得大多数的老百姓都能得到最低水平线上的生活”,张謇先生披肝沥胆、殚精竭虑地创实业、办教育、兴慈善、助公益。“他独立开辟了无数新路,做了30年的开路先锋,养活了几百万人口,造福于一方,而影响及全国。”(胡适语)他在《南通公园记》中写道:“实业、教育,劳苦事也,公园则逸而乐。偿劳以逸,偿苦以乐者,人之情;得逸以劳,得乐以苦者,人之理;以少少人之劳苦成多多人之逸乐,不私而公也,人之天……”(10)这里的“人之情”“人之理”“人之天”,无疑是张謇先生人文关怀的最佳写照!

不言而喻,张謇的哲学世界是丰富多彩的。自强不息的智慧学说,乃是张謇的人生观,亦即张謇的哲学总纲。大真(实事求是),即科学态度之真,是张謇的世界观。大善(辩证思维),即思维方法之善,是张謇的方法论。大美(以人为本),即人格德性之美,是张謇的价值观。真、善、美的和谐统一,构成了张謇先生独特的哲学体系。

二、张謇开发上海吴淞的哲学思考

张謇关于开发吴淞的思想,集中地体现在《吴淞开埠计画概略》(以下简称《概略》)一文中。这篇文章虽然只有3 600多字,内容却极其丰富。

(一)自强不息

张謇开发吴淞的动因,可以追溯到1895年。他在《代鄂督条陈立国自强疏》中指出,“自中外通商以来,论者或言通商便,或言通不便,此皆一偏之论也。大约土货出口者多,又能运货之外洋销售,不受外洋挟持,则通商之国愈多而愈富;土货出口者少,又不能自运出洋,坐待外人收买操纵,则通愈久而贫者”。(11)张謇力求独立自主、不受外洋挟持与操纵的理念,此处已显而易见;之后,他一直将这一思想贯穿于创业之中,立志走自强之路。

上海吴淞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外国列强垂涎已久。关于这一点,张謇在《概略》中开宗明义地讲道:“吴淞之名震于海内外久矣,外人有不知陕西、甘肃等省所在,而未有不知吴淞者。则以吴淞为吾国第一口岸,于水为长江门户,于陆为铁路终点,而又位于上海租界之前,宜为世界所瞩目。”(12)为了阻止外国列强的企图,清政府在1898年先行将吴淞辟为商埠,设置了吴淞开埠工程总局。但是,只修了几条路即草草收场。

(二)实事求是

张謇办事向来求真务实。在《概略》中,他对吴淞开埠所存在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进行了客观细致的分析与研判,并将其概括为“四难”“四利”。

他先举了“以旧市改造者,用费大而收效迟”的四个困难:“拆毁已成之物,必遭物主之反对拒抗,困难一;旧市地价,难定标准,咫尺之间,价值悬殊,不以为异,以贩地为生涯者,往往高抬地价,妨碍新计画之实行,困难二;旧市非无雄丽坚固之房屋,依计画在所必移,论事实难以拆毁,困难三;旧市原有之营造物,既需收买之费,复需拆卸之资,毁旧营新,与时间经济均有无穷之损失,困难四。”(13)

接着,他又分析了“从平地建造者,用费省而成功易”的四个便利:“从平地上计画市场,可以廉价预收多数土地,以供道路、河渠及一切公用局所之用,便利一;先就图形上计画,在未实行之前,地面上无何等痕迹,地价不致聚变,公私事业觅地较易,便利二;地面上无已成之物及不便毁弃之建筑品,无虞有反动难行之事,便利三;全市规画,通盘筹计,先立基础,次第实行,成功纵有迟速,建设必就范围,终能成一极新式、极完备之商埠,便利四。”(14)

“四难”与“四利”,条分缕析,缜密细致,科学客观地反映了吴淞开埠所面临的实际状况。

(三)辩证思维

《概略》开头部分便分析了“顾前清曾开埠矣,其结果予外人以杂居置产之权,而埠政权筑路数条而止”的原因,认为在于“盖因无全盘计画,而先支节筑路,致地价骤变,徒供地贩投机,转使商民裹足”。(15)有鉴于此,张謇必须对吴淞开埠做出“全盘计画”。他的“全盘计画”,即是辩证思维。

张謇的辩证思维,主要表现为协调发展。具体来讲就是时间上的三步走和空间上的六分法。

三步走,即:“埠局成立将及二年,入手方针分为三步:第一步测绘精密地形,将全埠道路、河渠位置,预为规定,如弈者之先画棋盘;第二步考证各国建设商埠成规,拟为分区建设制度,如弈者之布一局势;第三步以所拟分区制度,征求公众意见,认为妥善然后实行,如弈者度必胜之势,而后下子。”(16)

六分法,即吴淞开埠总体计画的六个分计画,或曰将吴淞全埠建设分为六个大的板块:“街道之计画;码头之计画;水陆交通之计画;公共事业之计画;分区之计画(按照不同的功能分为:工业区域、住宅区域、教育区域、劳工区域);模范市街之计画(所谓‘模范市街’,类似于现在的开发区或特区)。”

(四)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张謇办一切事情的最终落脚点。这在《概略》中也体现得淋漓尽致。《概略》写道:“公共事业拟支配于各区中点,凡中点之地均收归公有,如市政、司法、警察、消防、税务等机关,位于繁盛市区之中点;如学堂、医院、图书馆等,则位于住宅区僻静之处。公园除于各区中点各设一处外,其余就斜直两路交叉之地,所留三角地及高低不平暨原有树木之处,或为公园,或为菜市,分别布置。总使各区居民于十分钟内可以到达。……自来水设于采淘港口,汲江水而避海潮,盖水质江优于海,宁稍远多费,以期饮料之洁净。其排水道等卫生事项,亦于划定路基时,预为布置。”(17)

此段话虽不多,人文关怀之情结已溢于言表。老百姓的学习、生活、健康、就医、休闲等及配套设施均在张謇的计划之中。尤其是“总使各区居民于十分钟内可以到达”,“宁稍远多费,以期饮料之洁净”,更是体贴入微!

写到这里,不禁让人想起章开沅教授曾经说过:“张謇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人物,具有很高的文化素养,试问现今以国学大师自我标榜者,有几人可望其项背?”(18)还有卞毓方先生的散文《张謇是一方风水》:“张謇逝世70多年了,他的操守还在为后人谈论,他的形象还在供后人敬仰。百年后的中国文人,包括官员,也包括商人,终究又有几个能赶得上他?”(19)说得极是!

然而,张謇先生却很低调,他认为改善老百姓的生活,是号称儒者的“不可动摇的”“应尽的本分”而已。这,就是大德之人的大美之处!

由于诸多原因,吴淞开埠未能如愿以偿。但是,张謇先生的《吴淞开埠计画概略》留给后人的智慧之光,却永照千秋。


(1) 蒋建民,现任职于南通市社科联。

(2) 李明勋、尤世伟主编:《张謇全集》第4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462页。

(3) 《张謇全集》第3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1566页。

(4) 《张謇全集》第4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103页。

(5) 张謇研究中心重印:《张南通先生荣哀录》,第413页。

(6) 《张南通先生荣哀录》,第359页。

(7) 《张謇全集》第4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230页。

(8) 刘厚生:《张謇传记》,上海书店1985年版,第251—252页。

(9) 刘厚生:《张謇传记》,上海书店1985年版,第258页。

(10) 《张謇全集》第6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423页。

(11) 《张謇全集》第1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21页。

(12) 《张謇全集》第4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528页。

(13) 《张謇全集》第4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529页。

(14) 《张謇全集》第4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529页。

(15) 《张謇全集》第4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528—529页。

(16) 《张謇全集》第4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529页。

(17) 《张謇全集》第4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531页。

(18) 崔之清主编:《张謇与海门——早期现代化思想与实践》,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2页。

(19) 卞毓方:《长歌当啸》,东方出版中心2000年版,第23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