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 产业模块化理论
(一)概念及相关理论
1.概念
“模块”源自“模块化”——一个把复杂的系统分解为不同的能够相互沟通的部分的动态整合过程。从工业设计和产品生产角度进行分割,是狭义的概念,而从系统的视角对流程进行模块分解与集中是广义的模块化。
赫伯特·西蒙(Herbert A.Simon)最早对模块化展开研究[19],当时模块化主要运用于工业设计领域,后来被应用到产业组织研究中。按照青木昌彦等的观点,使产业实现模块化的构想就是将产业像企业一样进行层次划分和分工[20]。
2003年,陆国庆以及朱瑞博[21]等国内学者分别撰文对模块化展开了一系列的探讨,为产业模块化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
2.相关理论
学者们基于不同的视角对产业模块化进行了研究。
(1)模块化的分解与模块化操作
模块化起源于标准化方法,却与一般的生产过程要求的标准化不一样。模块化是用虚拟的方式进行标准化,这就是“看得见的设计规则”。
标准、界面和结构三个方面构成了“看得见的设计规则”。标准,说明的是对各个单独模块特点进行检测的依据,它能够使子模块和整体系统具有兼容性;界面,说明的是模块化系统内部是怎样沟通的,这是把烦琐的事物变成模块化系统的重要之处,它表示的是各个子模块关联度的问题;结构,说明的是模块化系统的特征和数量等。
在符合“看得见的设计规则”的前提下,每个独立的模块不必与其他的模块进行沟通。模块化表示的就是从整合型系统向模块化系统发展的动态过程。这其中蕴含着利用“模块化操作”对系统进行分解重组,最终变成迥异的系统状态。
模块化表示的是整合型系统向模块化系统发展的动态过程,可通过图2-1展示其步骤和原理:①寻求各个独立系统间的联系;②把烦琐的系统分解成各个小模块;③构建系统集成与检测模块,使独立的系统与整体保持兼容性。
在图2-1中,由于遵循了“看得见的设计规则”,“系统集成与检测”模块相对于其他独立的4个模块而言没有区别,因此一些“隐性的设计规则”便自主地在模块里生成。
图2-1 双层结构模块化设计
资料来源:青木昌彦、安藤晴彦:《模块时代:新产业结构的本质》,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
(2)模块化的结构特征
李春田是国内较早研究模块化理论的学者,他认为模块化是创新的有效方式,并概括了模块化的6个特点[22]。
①模块化是解决系统复杂性问题的有效途径,并且其各个独立的子模块也是一个复杂系统。
②模块化的出现和发展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分不开。
③“看得见的设计规则”是模块化系统产生的基础、核心和关键。整个系统内部都遵循“看得见的设计规则”,才能实现自主创新。“看得见的设计规则”可以保证各个子模块很好地实现整体效能。
④整体系统的创新与各个子模块的发展创新密不可分。各个子模块会伴随着外界刺激做出应激反应,这使得模块化系统的界面与标准会不断进化和发展。
⑤模块化系统是产生选择价值的系统。利用模块化系统可生产形态各异的产品,从而为顾客提供多种产品选择。
⑥模块化的结构是开放式的,决策是分散的。
(3)模块化的主要优势
西蒙、马歇尔、鲍德温和克拉克等学者分别从不同的视角探讨了模块化的优势[23]。归纳来说,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
①优化系统结构。闫星宇、吕春成指出模块化系统是信息时代出现的新型模式[24]。张治栋、韩康认为模块化是能够使系统获得最好价值和最快创新效率的网络结构[25]。
②产生替代经济。模块化具有良好的兼容性,允许具有新技术或能够创新的模块进入系统替代原有模块,从而使得产业体系具备良好的可升级性。当系统无法继续实现模块升级时,才需要对这个产业体系实施再设计和变革。这就是替代经济产生的原因,因为系统的创新成本远比模块化的创新成本高。
③提升价值创新。冯海华、张为付认为模块边界动态化、价值报酬递增化、价值体系网络化是模块化价值创新的内涵[26]。胡晓鹏认为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益是模块化系统创新效率提升的关键[27]。
④创造选择价值。模块化具备可分解和再组合的特性,个性化的客户需求可以利用模块自由混搭的特性得到满足,这就是选择价值。
(4)模块化的成本与风险
模块的分解、组合与检测是模块化系统成本的主要来源。徐宏玲、李双海认为模块化在技术、协调、界面和创新4个方面存在缺陷[28]。国内学者闫星宇、高觉民从4个角度分析了模块化系统的不足之处,其中系统僵化的特性是模块化系统的风险来源[29]。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1)必要性研究
西蒙提出了模块化在复杂系统管理领域的重要性[30]。Starr认为模块化在满足消费者不同体验需求方面具备优越性[31]。Sanchez和Mahoney指出企业组织设计的模块化在产品设计中的重要性[32]。Baldwin和Clark[33]指出模块化在构筑复杂产品系统方面的重要性。
(2)创新性及创新途径研究
Henderson和Clark指出架构创新和模块内部创新是模块化创新的两个途径[34]。Baldwin和Clark借助期权理论验证了模块化创新的有效性[35]。在研究硅谷模式时,青木昌彦等认为模块化对其发展具有创新性[36]。
(3)竞争优势研究
Langlois指出传统的产业组织形态由于信息技术的推动向模块化市场形态不断演变[37]。Sturgeon认为模块化借助市场协调功能,特别是稳定的界面标准和设计规则,使得企业可以通过价值链外包的集聚战略获取竞争优势。[38]Helfat和Eisenhardt认为企业可以通过组织模块化获得跨期的范围经济从而使得收益多元化。[39]
(4)批判性研究
Baldwin 和Clark指出模块化的设计重点是严格控制组织模块化的规模[40]。Ernst指出由于模块化自身存在缺陷,其不可能是企业组织发展的最后模式[41]。Fagerberg指出过度关心分工协作,模块化组织的管理难度会增加,创新性会丧失[42]。Ethiraj、Levinthal和Roy认为模块化组织结构在某些情况下不如一体化组织结构更有利于企业创新[43]。Chesbrough也认为不随外界情况变化而做出相应变化的模块化系统联系规则可能会严重阻碍企业发展和创新[44]。
2.国内研究现状
(1)必要性研究
胡晓鹏认为产业模块化能够减弱利益分配中技术标准的影响[45]。闫星宇、李晓慧认为模块化能够提升产业的竞争力[46]。
(2)模块化的技术管理应用
作为一种新的方法论,模块化在分解、组合和接口方面具有独立、系统和顺畅的优势。所以在产品设计和生产、企业组织演进和产业集群等领域,模块化的思想和技术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空间。
①产品设计和生产角度
庄尚文认为在模块化网络经济条件下,制度创新和技术进步能够促进生产分工[47]。朱文藻认为模块化设计技术在大规模定制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48]。刘会芬认为模块化生产适合为需求多样化的顾客提供更多选择[49]。
②企业组织演进角度
i.企业边界的模糊化
实施模块化必将导致企业间的界限变得模糊。史修松、徐康宁认为信息技术的发展让处于网络模块化中的企业进入没有边界的年代[50]。侯若石、李金珊认为企业边界变化的原因是模块化程度的提高使得“协同非专业性”替代了“协同专用性”[51]。郝斌认为模块化下的企业边界是依赖于关系网络建立的“关联边界”[52]。
ii.组织的网络化与价值链形态的演变
余东华、芮明杰认为利用基于模块化搭建无形的网络平台,可以使企业价值链获得全新的竞争优势[53]。徐庆东指出模块化的企业网络是“有边界的市场”和“无边界的企业”的混合体[54]。朱瑞博认为网络价值创新的主要来源是模块化产生的协同效应[55]。
③产业集群角度
在经济全球化和技术快速更新迭代的当下,模块化及其带来的优势逐渐被产业集群内的各个企业所认同。朱瑞博证明了模块化能够有效化解产业集群的内生性风险[56]。倪慧君、王兴元、郭金喜指出集群企业在进行模块化选择时,可以使用动态博弈的方法寻求最优的策略[57]。李恒认为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协同管理以及组织架构都跟模块化的激励有关[58]。赖磊、王济干认为模块化产业集群对发挥创新能力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