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产业集群模块化发展的协调机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 产业模块化理论和产业集群理论的关系

(一)产业集群具有可模块化的条件

产业集群涉及大量企业的合作,本身具备可分解性和多样性的特点。而可分解性是可模块化的前提条件,多样性是可模块化的基础。

按照模块化理论,产业集群不但可以被分成若干个子模块,而且这些子模块能够得到重新组合,从而提升产业集群的竞争力,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多样性不仅指集群内企业的多样性,还涉及市场需求的多样性。企业多样性是指可以找到替代的企业和产品,因为不同的企业可以提供不一样的产品,不同的产品也涉及不同的需求,这是技术投入和创新的结果。同时市场需求的多样性,体现了消费需求的个性化。模块化的灵活性可以给集群带来各种形式的生产组合,从而在产品生产的模块化中获得更多利润,推动产业组织向模块化的方向演变,最终使产业集群向模块化方向发展。

(二)模块化是产业集群的新特征

从产业组织的角度提出模块化想法的是美国经济学家Langlois和澳大利亚经济学家 Robertson,他们以计算机和立体声组件产业的发展为例,认为模块化系统让集群在分工、学习、竞争和创新等方面得到了提升。网络型模块化组织强调集群企业的协同,让技术进步和创新有了更大的可能性。

在工业设计和生产领域,模块化已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产业集群、产业组织也不断演变,这使模块化有了发展的基础。通过近几年的发展,产业集群模块化已经成为产业集群升级的新特征和新模式。

(三)模块化是产业集群获得竞争优势的根本原因

面对传统市场交易成本过高的问题,作为一种新型产业组织形式,产业集群在刚出现的时候,在市场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随着社会分工的深入和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新的矛盾出现了,优势也不明显了。

模块化的发展促使一大批创新技术出现,成为产业集群持续创新的内在机制。它让竞争在更激烈、更深、更广的层面上展开,给产业集群带来新的竞争优势。

(四)模块化是提升集群竞争力的有效路径

进行知识生产是模块化的功能,具有复杂适应性是模块化的特点。而复杂适应性系统又具有主体众多、系统开放、相互作用和自主学习四大特点。这些特点使模块化能够推动产业集群向高端和有序的方向不断演化,从而提升集群的竞争能力。


[1] 〔美〕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邱如美、李明轩译,华夏出版社,2002。

[2] Lee,Y.J.,“Characteristics of Tourism Industrial Clusters from Spatial Perspective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Sciences,4(02),2004,pp.56-62.

[3] 陈文华、刘善庆:《产业集群概念辨析》,《经济问题》2006年第4期,第1~3页。

[4] 王坤、张建华:《产业集群相关概念辨析及研究进展》,《科学管理研究》2012年第1期,第84~88页。

[5] Sosnovskikh,S.,“Industrial Clusters in Russia:The Development of Special Economic Zones and Industrial Parks”,Russian Journal of Economics,3(2),2017,pp.12-15.

[6] 严含、葛伟民:《“产业集群群”:产业集群理论的进阶》,《上海经济研究》2017年第5期,第34~43页。

[7] 马媛、张永庆:《旅游产业集群分类的研究评述》,《金融经济》2013年第18期,第32~34页。

[8] 尤振来、李春娟:《产业集群的分类研究综述及评价》,《统计与决策》2008年第3期,第161~163页。

[9] 李凯、李世杰:《我国产业集群分类的研究综述与进一步探讨》,《当代财经》2005年第12期,第93~96页。

[10] 熊晓云、张金隆:《珠江三角洲产业集群的分类研究》,《管理评论》2003年第8期,第13、27~32页。

[11] Tang Hua,Industrial Cluster Theory(Sichuan University,2016).

[12] 蔡志刚:《通化市医药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12。

[13] 郝斌:《企业集群竞争优势分析——以“武汉·中国光谷”为例》,硕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06。

[14] T.Qu,D.X.Nie,C.D.Li,Matthias Thürer,George Q.Huang,“Optimal Configuration of Assembly Supply Chains Based on Hybrid Augmented Lagrangian Coordination in an Industrial Cluster”,Computers & Industrial Engineering,112,2017,pp.511-525.

[15] 卞显红、金霞:《旅游产业集群形成的动力机制研究——以杭州国际旅游综合体为例》,《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第65~71页。

[16] 刘媛媛、孙慧:《资源型产业集群形成机理分析与实证》,《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年第11期,第103~111页。

[17] 张国徽:《基于网络组织视角的产业集群稳定性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北京工业大学,2011。

[18] 胡俊杰:《产业集群的稳定性分析》,硕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2004。

[19] Simon,H.A.,“The Architecture of Complexity”,Proceedings of the American Philosophical Society,106(6),1962,pp.467-482.

[20] 青木昌彦、安藤晴彦:《模块时代:新产业结构的本质》,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

[21] 陆国庆:《基于信息技术革命的产业创新模式》,《产业经济研究》2003年第4期,第31~37页;朱瑞博:《模块化抗产业集群内生性风险的机理分析》,《中国工业经济》2004年第5期,第54~60页。

[22] 李春田:《模块化:大规模定制式生产的基石——模块化促进了生产方式的创新》,《企业标准化》2007年第10期。

[23] 胡晓鹏:《从分工到模块化:经济系统演进的思考》,《中国工业经济》2004年第9期,第5~11页。

[24] 闫星宇、吕春成:《略论模块化时代的竞争》,《经济问题》2006年第8期,第14~15页。

[25] 张治栋、韩康:《模块化:系统结构与竞争优势》,《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第3期,第92~99页。

[26] 冯海华、张为付:《网络经济下模块化价值创新》,《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7年第2期,第114~119页。

[27] 胡晓鹏:《产品模块化:动因、机理与系统创新》,《中国工业经济》2007年第12期,第94~101页。

[28] 徐宏玲、李双海:《试论经营结构理论的起源与模块化困境的突破》,《外国经济与管理》2007年第4期,第33~37页。

[29] 闫星宇、高觉民:《模块化理论的再审视:局限及适用范围》,《中国工业经济》2007年第4期,第71~78页。

[30] Simon,H.A.,“The Architecture of Complexity”,Proceedings of the American Philosophical Society,106(6),1962,pp.467-482.

[31] Starr,M.K.,“Modular Production:A New Concept”,Harvard Business Review,43,1965,pp.131-142.

[32] Sanchez,R.,Mahoney,J.T.,“Modularity,Flexibility,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in Product and Organization Design”,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7(4),1996,pp.63-76.

[33] Baldwin,C.Y.,Clark,K.B.,“Managing in an Age of Modularity”,Harvard Business Review,75(5),1997,pp.84-93;Baldwin,C.Y.,Clark,K.B.,Design Rules:The Power of Modularity(Cambridge MA:MIT Press,2000).

[34] Henderson,R.M.,Clark,K.B.,“Architectural Innovation:The Reconfiguration of Existing Product Technologies and the Failure of Established Firms”,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35(1),1990,pp.9-30.

[35] Baldwin,C.Y.,Clark,K.B.,“Managing in an Age of Modularity”,Harvard Business Review,75(5),1997,pp.84-93.

[36] 青木昌彦、安藤晴彦:《模块时代:新产业结构的本质》,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

[37] Langlois,R.N.,“Modularity in Technology and Organization”,Jourual of Economic Behavior & Organization,49(1),2002,pp.19-37.

[38] Sturgeon,T.J.,“Modular Production Networks:A New American Mode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11(3),2002,pp.451-496.

[39] Helfat,C.E.,Eisenhardt,K.M.,“Inter-temporal Economies of Scope,Organizational Modularity,and the Dynamics of Diversification”,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5(13),2004,pp.1217-1232.

[40] Baldwin,C.Y.,Clark,K.B.,“Managing in an Age of Modularity”,Harvard Business Review,75(5),1997,pp.84-93.

[41] Ernst,D.,“Limits to Modularity: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nd Evidence from Chip Design”,East West Center,2004.

[42] Fagerberg,J.,“What do We Know about Innovation?”,Research Policy,33(9),2004,pp.1253-1258.

[43] Ethiraj,S.K.,Levinthal,D.,Roy,R.R.,“The Dual Role of Modularity:Innovation and Imitation”,Management Science,54(5),2008,pp.939-955.

[44] Chesbrough,H.,“Understanding the Advantages of Open Innovation Practices in Corporate Venturing in Terms of Real Options”,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Management,17(4),2008,pp.251-258.

[45] 胡晓鹏:《模块化整合标准化:产业模块化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05年第9期,第67~74页。

[46] 闫星宇、李晓慧:《模块化设计、生产与组织:一个综述》,《产业经济研究》2007年第4期,第69~78页。

[47] 庄尚文:《网络经济条件下的产品内分工与模块化生产》,《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第16~20页。

[48] 朱文藻:《模块化设计技术在大规模定制中运用研究》,《技术经济》2005年第4期,第63~64页。

[49] 刘会芬:《模块化生产方式的形成演化及其实现》,《商业时代》2009年第20期,第43~44页。

[50] 史修松、徐康宁:《模块化视角下企业边界动态演进分析》,《软科学》2006年第6期,第137~141页。

[51] 侯若石、李金珊:《资产专用性、模块化技术与企业边界》,《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第11期,第91~98页。

[52] 郝斌:《交易成本内部化与模块化组织边界变动》,《商业经济与管理》2010年第1期,第40~45页。

[53] 余东华、芮明杰:《模块化、企业价值网络与企业边界变动》,《中国工业经济》2005年第10期,第88~95页。

[54] 徐庆东:《论模块化生产与现代企业网络》,《商场现代化》2006年第5期,第130~130页。

[55] 朱瑞博:《模块生产网络价值创新的整合架构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第1期,第98~105页。

[56] 朱瑞博:《模块化抗产业集群内生性风险的机理分析》,《中国工业经济》2004年第5期,第54~60页。

[57] 倪慧君、王兴元、郭金喜:《集群企业模块化选择与策略互动》,《中国软科学》2006年第3期,第117~122页。

[58] 李恒:《模块化生产的激励机制与产业集群治理》,《商业经济与管理》2006年第5期,第41~45页。

[59] 赖磊、王济干:《基于模块化理论的产业集群创新能力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06年第2期,第85~8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