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桂枝加黄芪汤
《金匮要略》
【原文】黄汗之病,两胫自冷;假令发热[1】,此属历节。食已汗出,又身常暮盗汗出者,此劳气[2]也。若汗出已,反发热者,久久其身必甲错[3];发热不止者,必生恶疮[4]。
若身重,汗出已辄[5]轻者,久久必身[6],
即胸中痛,又从腰以上必汗出,下无汗,腰髋弛痛[7],如有物在皮中状[8】,剧者不能食,身疼重,烦躁,小便不利,此为黄汗,桂枝加黄芪汤主之。(金匮水气:29)
桂枝加黄芪汤方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黄芪二两
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须臾饮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服取微汗;若不汗,更服。
注释:
[1]发热:指关节局部发热。
[2]劳气:指虚劳病。
[3]甲错:指肌肤粗糙棘手。
[4]恶疮:指疮疡痈脓之类疾病。
[5]辄:作转解。
[6]身:
,《说文解字》曰:“
,目动也。”身
,指身体肌肉跳动。
[7]腰髋弛痛:指腰髋以下肌肉松弛沉重无力。
[8]如有物在皮中状:即“虫行皮中状”,为水湿郁滞之象。
【功效配伍】桂枝加黄芪汤调和营卫,补益卫气,解肌祛湿。本方由桂枝汤加黄芪组成。方中桂枝汤解肌发汗,调和营卫;加黄芪走肌表,益卫气,托湿邪外出。本方用桂枝三两发汗,黄芪二两补气,祛补结合,重祛轻补,可收助正祛邪之效。
上六味药,水煮,去滓,温服。服后稍等片刻,吃热粥,以助药力,取微汗。若不汗出,可再服药。
【方证论治辨析】桂枝加黄芪汤治黄汗表虚证。症见身重,腰以上汗出色黄,汗后身重虽减轻,日久必肌肉动,胸中痛;腰以下无汗,腰髋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状,两胫自冷。病重者伴不能食,身疼重,烦躁,小便不利。若汗出已反发热者,久久其身必甲错,发热不止者,必生恶疮。
黄汗为营卫不和,水湿郁滞,汗出不彻,故汗出色黄。腰以上汗出,湿邪随汗外泄,故身重减轻,但因汗出阳虚,阳气失之煦养,故肌肉动,甚至胸中窒痛;腰以下无汗,腰髋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状,两胫自冷,是水湿郁滞,阳气不通,邪难外解。此腰以上汗出阳虚,腰以下无汗湿盛,亦为营卫不和之证。故治用桂枝加黄芪汤调和营卫,补益卫气,解肌祛湿。
黄汗若病势发展,湿内伤于脾,则不能饮食;湿外伤于肌肉,一身阳气不能周流,则身疼重;湿伤于心,则烦躁;湿伤于膀胱,则小便不利。黄汗若汗出后,发热仍不退,为湿邪化热。若发热日久,必耗伤营血,则见其身甲错;若长期发热不止,必致营卫不通,郁热更甚,热邪灼伤血肉脉络,则可形成痈脓或恶疮。
黄汗、历节、虚劳鉴别:黄汗病汗出色黄,其两胫自冷,是因腰以下湿邪遏郁不得外出。历节黄汗出,其两胫发热,是湿热下注,流注关节,而黄汗仅见于关节之局部。若食后多汗,又见夜间盗汗者,属气阴两虚的虚劳病,此与黄汗之汗迥然有别。
【原文】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脉浮,当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黄芪汤主之。方见水病中。(金匮黄疸:16)
桂枝加黄芪汤治黄疸表虚证。症见诸病黄家,脉浮,可伴发热恶风、自汗。
凡各种发黄疾病,多从湿得之,一般治法可采用利小便。黄疸病初起,假若脉浮,属营卫不和,卫气虚弱,湿郁肌表者,则治宜桂枝加黄芪汤解肌发汗,调和营卫,益气除湿。本方宜于黄疸初期湿郁肌表而无内热者。
【用方思路】桂枝加黄芪汤治黄汗、黄疸,二者均有发黄的症状,但并非湿热,而是水湿郁滞。本方具有调和营卫、解肌祛邪之功,但又偏重鼓舞卫气,祛散水湿。因此,湿痹与水气病,若营卫不和,卫气虚者,亦可用本方治疗。临证若表虚甚者,加白术、防风等;水湿甚者,加茯苓、茵陈、防己等。临床用本方治疗感冒、产后虚热自汗、色汗症、急性黄疸性肝炎、白细胞减少症等疾病。
【医案举例】胡希恕医案:韩某,女,41岁,哈尔滨人,以肝硬化来门诊求治。其爱人是西医,检查详尽,诊断为肝硬化。其人面色黧黑,胸胁窜痛,肝脾肿大,腰胯痛重,行动困难,必有人扶持,苔白腻,脉沉细。黄疸指数、胆红素皆无异常,皮肤、巩膜无黄染。曾经多年服中西药不效,特来京求治。初因未注意黄汗,数与疏肝和血药不效。后见其衣领黄染。细问乃知其患病以来即不断汗出恶风,内衣每日更换,每日黄染。遂以调和营卫、益气固表以止汗祛黄为法,与桂枝加黄芪汤治之:桂枝10g,白芍10g,炙甘草6g,生姜10g,大枣4枚,生黄芪10g。嘱其温服之,并饮热稀粥,盖被取微汗。
上药服3剂,汗出身痛减,服6剂汗止,能自己行走,继以转治肝病乃逐渐恢复健康,返回原籍。2年后特来告知仍如常人。[胡希恕.黄汗刍议.北京中医药.198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