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立于沼上章
孟子见梁惠王[1]。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2],曰:“贤者亦乐此乎?”[3]
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诗》云[4]:‘经始灵台[5],经之营之;庶民攻之[6],不日成之[7]。’‘经始勿亟[8],庶民子来[9];王在灵囿[10],麀鹿攸伏[11]。’‘麀鹿濯濯[12],白鸟鹤鹤[13];王在灵沼,於牣鱼跃[14]。’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古之人与民偕乐[15],故能乐也。《汤誓》曰[16]:‘时日害丧,予及女皆亡!’[17]民欲与之皆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
章解
此章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与民偕乐”的主题思想;以“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两句为提纲,引《诗》、《书》中文王的“贤”和夏桀的“不贤”作鲜明的对比,形象地描述人民欢乐与仇恨的情绪,突出“与民偕乐”的主题。
[1] 梁:即“魏”。“魏”本是春秋时晋国大夫一个氏族之称,至韩、赵、魏三家分晋,战国开始的时候,就作为一个诸侯的国名。魏惠王因畏秦兵,自安邑(今山西安邑)迁都大梁(今河省开封),故“魏”又称为“梁”。惠王:名,公元前370年即位,前334年死。周朝天子称“王”,至战国时,诸侯也自称“王”。
[2] 沼:池子。鸿:大雁。麋:鹿之一种。
[3] 贤者:聪明正直的人(有时指才能优越的人)。乐:快乐,下同。
[4] 《诗》:指《诗经》。以下十二句,每四句为一章,引自《诗经·大雅·灵台》篇。
[5] 经始:经营、筑作基址。灵台:台名。
[6] 庶民:众多的人民。攻:造作。
[7] 不日成之:原不给予期限,但很快就建成了。
[8] 亟(jí):同“急”。句意谓:“筑作基址的工程不用太急啊!”这说明不加督促的意思。
[9] 庶民子来:民众像儿子为父母工作那样热情地来工作。
[10] 王:指周文王。囿:是养禽兽的地方;和“灵台”一样被称为“灵”。“灵”有美好意,借以歌颂文王的美德。
[11] 麀鹿:牝鹿。攸伏:在自己的处所,伏着不动。攸:所。
[12] 濯濯:娱乐游动的样儿。
[13] 鹤鹤:肥白的样儿。
[14] 於(wū):感叹助词。牣:满。言跳跃的鱼充满池中。
[15] 偕乐:同乐。
[16] 《汤誓》:《尚书》的篇名。
[17] 时:是,犹言“这个”。害(hé):何,此言何时。丧:灭亡。予:夏民自谓。女(rǔ):你,指夏桀。皆(xié)亡:共同灭亡。根据汉伏胜《尚书大传》说,夏桀自比为“日”,有“日亡吾亦亡”的话。夏民在受桀暴虐压迫下,痛苦极了,迫切望他快快灭亡,呼吁着:“这个‘日’何时灭亡啊!只要你灭亡,我们宁愿和你共同灭亡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