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选注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寡人之于国也章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2];河东凶亦然[3]。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4];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5],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6]:填然鼓之[7],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8]——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9]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10]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11]。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12];数罟不入洿池[13],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14],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15]。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16]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17],五十者可以衣帛矣[18];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19],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20],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21],申之以孝悌之义[2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23];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24]:然而不王者[25],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26],涂有饿莩而不知发[27];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28]: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29]’?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30]

章解

本章记述孟子针对梁惠王自满于移民、移粟,“望民加多”的矜功思想,提出“无罪岁”而责己的道理和博得人民拥护的基本办法,希望惠王实行“王道”。矜功是实行王道的思想障碍,而“望民加多”可能成为实行王道的因素。孟子用消灭消极因素、发展积极因素的教育方法,先摧毁惠王的自满情绪,然后引导他“望民加多”的思想趋向于“王道”。以“五十步笑百步”的生动譬喻,引起对方自觉的思想斗争,使惠王不得不“爽然自失”;接着说王道不是什么高深莫测的东西,应先从人民生活着手,做到“养生丧死无憾”、“黎民不饥不寒”;这是人民最基本的也是最低的要求,如果仅此都不给予他们而把饥寒的原因归罪于凶年,沾沾自喜于临时性的移民、移粟,而“望民之加多”,道理怎样说得过去呢?孟子于正面说教之后,用“狗彘食人食”数句精炼、生动的语言,对惠王“罪岁”而不责己的错误思想,给予尖锐的批评,归结到“无罪岁”而实行“王道”,那就不但人民“加多”,而且为“天下之民”所拥护的主题。


[1] 寡人:王侯自称“寡人”,谦言“寡德之人”。焉、耳、矣:都是句末助词,重叠使用,加重语气。句意谓惠王说:“我对于国家,总算很尽心了吧!”

[2] 河内:今河南济源一带地方。凶:谓年岁饥荒。河东:今山西安邑一带地方。粟:粮食。此言当河内荒年的时候,迁移壮年的人民就食于河东,搬运河东的粮食以赈济河内的老弱。

[3] 亦然:同样地移河东的人民于河内,移河内的粮食于河东。

[4] 察:了解。用心:与上文“尽心”同意。

[5] 加少:更少。加多:更多。当时诸侯割据,战争频繁,“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到处感到人口不足的威胁,各国争以“来远人”为急务,故梁惠王向孟子提出这个问题。

[6] 好(hào)战:喜好打仗。喻:比譬。

[7] 填然:填塞、充满的样儿,形容鼓声盛大。鼓:作动词用,谓击鼓以进军。

[8] 兵:兵器,刀、剑、戈、矛等等。刃:锋利的刀。接:接触。甲:铠甲。曳:拖。走:奔跑。

[9] “以五十”二句:认为自己才向后奔跑了五十步,因而讥笑跑了百步的人为怯弱。何如:对不对?

[10] 直:仅只。仅只不到百步而已,同样是怯弱而奔跑了。

[11] “王知”二句:你如果知道五十步笑百步的不对,那末,你就不要希望你国的人民比邻国的人民更多;因为你虽然作了移民、移粟的临时性救济措施,但你平时进行残害人民的政治,和邻国是同罪的。

[12] 胜(shènɡ):尽。不妨害农作时间,粮食就吃不完。自此以下,孟子陈说所谓“王道”。

[13] 数(shù)罟:细密的网,用以捕取小鱼。洿(wū):池。

[14] 斤:大斧。以时:不失其时。《礼记·王制》篇云:“草木零落,然后入山林。”

[15] 养生:对生者养活生命。丧死:对死者具备衣、衾、棺、椁等条件,完成丧葬的事。无憾:没有遗憾。

[16] 王道:孟子政治哲学的中心概念,大致是希望统治者不要“以力服人”,而要“以德服人”,使人“中心悦而诚服”,“天下归往”,这样来实现中国的统一。实际上是为封建统治者设想的一种较清醒、较“聪明”的统治术。但其中某些具体纲领,客观上曲折地反映了人民的部分的要求,倘能实现,对于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自有一定的利益。始:开端。

[17] 宅:家宅。宅在田野二亩半,在村庄二亩半,合为五亩(约合今一亩二分多)。春天开始耕作,出居田野;冬日农事毕,入居村庄。树:种植的意思,在宅墙边种植桑树。《尽心》上篇“伯夷辟纣”章说:“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

[18] 衣(yì):穿着,作动词用。帛:丝织物。

[19] 豚:小猪。彘:猪。畜:养。养育及时,不妨碍生殖。

[20] 勿夺其时:即上文“不违农时”的意思。

[21] 庠、序:都是学校,殷时叫做“序”,周时叫做“庠”。谨庠序之教:办好学校教育。

[22] 申之:加之。悌:敬爱长辈和老年人。

[23] 颁白:头发半白。负:物在背上。戴:物在头上。

[24] 黎:黑。黎民:犹“黔首”。在奴隶社会里,从事各种劳动的奴隶,都是露首跣足,后来统治阶级就把劳动人民叫做“黎民”或“黔首”。

[25] 然:如此。王(wànɡ):被拥戴为王而得天下的意思。

[26] 检:收积,储藏。不储蓄粮食,而一味享乐、浪费,以致猪狗吃人吃的东西。

[27] 饿莩(piǎo):饿死的人。发:散发。大路上摆着饿死的尸体,还不把剥削人民的粮食散发出来。

[28] “则曰”句:像这样残酷的政治害死了人,反说:“不是我害死的,而是由于年岁不好的缘故。”

[29] “是何”句:这和用兵器刺死了人,还说“不是我杀的,而是兵器杀的”,有什么两样?

[30] “王无罪”二句:孟子的意思:你要责备自己的残酷政治,不要归罪于年岁不好,改变政策,施行“王道”,那末,天下的人民都到你这儿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