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实践探索
自2017年4月辽宁自贸试验区正式启动以来,辽宁自贸试验区在复制经验推广、特色制度创新等方面取得诸多成果,多领域创新改革极大地激活了市场主体的热情。
(一)基本概况
辽宁自贸试验区面积119.89平方千米,覆盖三个片区:大连片区,面积59.96平方千米;沈阳片区,面积29.97平方千米;营口片区,面积29.96平方千米。各片区发展各有侧重。大连片区重点发展港航物流、金融商贸、先进装备制造、高新技术、循环经济、航运服务等产业,推动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国际物流中心建设进程,形成面向东北亚开放合作的战略高地;沈阳片区重点发展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航空装备等先进制造业和金融、科技、物流等现代服务业,提高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城市、东北地区科技创新中心发展水平,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营口片区重点发展商贸物流、跨境电商、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和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区域性国际物流中心和高端装备制造、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构建国际海铁联运大通道的重要枢纽。
(二)制度创新实践
运行8个月,辽宁省复制推广上海等自贸试验区经验99项,落地率90.8%。各片区基于自身特色及发展需要进行了一系列制度创新探索,如沈阳片区先后分两批发布了200条政策清单,推出促进先进制造、金融服务、融资租赁产业发展的“1+3”政策体系;大连片区在国资国企改革方面大胆探索,冰山集团等一批国有企业已借力自贸试验区平台开展先行先试;营口片区推进区港联动。
目前,辽宁自贸试验区首批经第三方评估的29个改革创新案例已经形成并上报商务部,其中13个案例属于全国首创。具体制度复制及创新情况如下:①简政放权方面,各片区建立了权责清单制度、行政审批管理目录制度。目前,辽宁省编办、辽宁省自贸办正在加速推进省级管理权限下放工作。②投资领域方面,实施2017版外商投资负面清单(95项),实现国内企业境外投资备案制管理,实行多评合一、统一评审的新模式,推进实行试点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③贸易便利化方面,以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为突破口,正在对标国家标准版,加快推进二期、三期建设。④金融创新领域,加速推进沈阳“金融岛”建设,加速推进人民币跨境使用、外汇管理体制改革、金融领域开放与合作等改革措施。⑤事中事后监管方面,正着力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开展综合行政执法、推进企业报告公示和社会参与社会监管等。⑥推进国资国企改革方面,推动国有企业主动承担自贸试验区开发建设任务,开展先行先试。借助自贸试验区平台,冰山集团“双创”基地建设、沈鼓集团债转股等一批改革创新取得了进展。特别是沈阳片区以东北制药集团作为国企改革试点单位,探索两级市场化运营体系实现国有企业“瘦身健体”和数字化流程再造倒逼国企体制机制转型的两项创新经验,以及在沈阳机床集团实施市场化债转股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和“内创业”模式等创新经验案例已见雏形。⑦扩大东北亚开放方面,重点培育装备“走出去”旗舰企业,扩大自主品牌和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营口港海铁联运和沈阳跨境铁路通道建设不断完善。截至2017年11月底,中欧班列货运量实现8.2万标准箱,60余家东北亚地区外资企业入驻。
(三)成效及问题
受制度创新利好影响,辽宁自贸试验区注册企业数量大幅增加。截至2017年12月31日,共新增注册企业21641家,注册资本3131.9亿元;包括注册资本超亿元企业519家,注册资本1867.5亿元。其中不乏诸如沈飞民机、沈飞国际、中石化海上综合补给、九三集团大连自贸区总部基地、圆通速递东北总部、东海航运保险一大批项目。沈阳片区新增注册企业数量达14000家,注册资本约1500亿元;包括外资企业127家,外省企业和省内其他城市企业各占新增注册企业总数的1/3左右。
尽管辽宁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成绩有目共睹,但围绕产业发展的制度创新方面存在一些障碍和困境,制约产业的集聚和发展。一是缺乏制度性改革思维。政府主导色彩浓厚,依然沿用依靠产业规划推进和优惠政策洼地等传统园区经济发展方式带动自贸区发展,而金融、贸易便利化,金融国际化,监管高效便捷等制度创新的产业集聚效应还较弱。二是行政管理体制约束明显。目前改革举措多停留在流程优化阶段,实质性改革不多。营口片区的“四十六证合一”就是典型代表,行政体制约束是主要原因。分离型管理体制导致自由贸易试验区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自贸试验区管委会)缺乏行政权力和资源,跨部门统筹协调难度大,推进改革能力不足。三是产业开放程度不高。目前辽宁自贸试验区多为内资企业,负面清单的开放效应并不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