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的“雁行阵”格局
自2013年9月上海自贸试验区挂牌运行,国务院经过三轮批复,目前已经形成“1+3+7”共计11个自贸试验区的“雁行阵”格局。这些试验区各具特色,承担的试验内容也有所差异,它们共同构成了引领中国新阶段对外开放的新引擎。
(一)自贸试验区“1+3+7”“雁行阵”格局的形成
由图3可知,我国已经形成“1+3+7”“雁行阵”格局的自贸试验区。其中,“1”是指2013年国务院批复成立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该试验区以上海外高桥保税区为核心,辅之以机场保税区和洋山港临港新城,成为中国经济新的试验田,实行政府职能转变、投资领域开放、贸易发展方式转变、金融领域开放创新等多项改革措施,并将大力推动上海市转口、离岸业务的发展。

图3 自贸试验区布局
“3”是指2015年国务院批复成立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3个自贸试验区。加上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四大自贸试验区在东部沿海连点成线,构筑起各具优势、各有侧重的对外开放新高地。四大自贸试验区在上海自贸区试点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改革开放创新力度,主要措施包括坚持制度创新、服务国家战略、建设开放高地、辐射带动周边、有效防控风险5个方面。
“7”是指2017年国务院批复成立辽宁、浙江、河南、湖北、重庆、四川、陕西7个自贸试验区。至此,中国形成“1+3+7”共11个自贸试验区的“雁行阵”格局。
(二)自贸试验区的功能定位
1.上海自贸试验区:先行先试,面向全球
上海自贸试验区作为“领头羊”,定位于面向全球市场,致力于建成国际高标准的自由贸易园区。从2013年《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到2015年《进一步深化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方案》,再到2017年《全面深化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方案》(见表1),至今上海自贸试验区已出台三套方案,改革开放试验逐渐向纵深发展。上海自贸试验区把握制度创新核心,与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以及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建设等国家战略联动,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推动自贸试验区发展。
表1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方案

2.第二批自贸试验区:功能突出,引领区域发展
广东、天津、福建自贸试验区以上海自贸试验区试点的主要任务和措施为主体,结合自身特点积极探索,形成各具特色、各有侧重的试点格局(见表2)。
表2 广东、天津、福建自贸试验区功能定位及主要任务

由表2可知,广东自贸试验区要依托毗邻港澳地区的区位优势和对外开放政策优势,实现粤港澳深度合作,形成国际经济合作新优势;天津自贸试验区要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和我国经济转型发展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福建自贸试验区要创新两岸合作机制,增强福建和台湾地区经济关联度,拓展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交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
3.第三批自贸试验区:与“一带一路”倡议联动,布局内陆开放
新设的7个自贸试验区大多布局在中西部地区,对接“一带一路”特别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与前两批自贸试验区相比,新一批自贸试验区更注重中西部地区发展,内陆开放被提到重要位置上来。在经济转型升级的关口,把发达省份的发展经验扩围至内陆省份,这不仅是经验上的传递,更可能成为改革转型的一块试验田,让这些自贸试验区成为区域经济中打破壁垒的那条“鲶鱼”,以开放性为路径,重新挖掘这些区域逐渐放缓的经济背后的潜力。与前两批自贸试验区不同,这次7个自贸试验区全部做了产业指导,7次产业指导都是有一定基础的。设立自贸试验区其实就是给这些产业进一步政策支持以及整体规划以避免恶性竞争。这些产业各有侧重的自贸试验区,基本上把国内主要经济带串联衔接起来。这些自贸试验区各具特色为的也是在全国能够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并在全国推广(见表3)。
表3 第三批自贸试验区功能定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