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节 网络道德失范的内涵和特征
一 网络道德失范的内涵
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在《社会分工论》中指出:“失范”是指社会或群体中相对缺乏规范的状态。美国社会学家默顿认为,文化目标与制度化手段之间的不协调,人们缺乏对现有社会规范的广泛认同,社会规范失去了应有的权威和效力,从而产生了失范。美国学者杰克·D.道格拉斯在著作《越轨社会学概论》一书中,把“失范行为”解释为“某一社会群体成员判定违反其准则或价值观念的任何思想、感受和行动”。[1]海德的归因理论认为:“一个人的行为必有原因,其原因或决定于外界环境,或决定于主观条件。”[2]综合学者的各方观点,总体而言失范是指制度、文化、心理、交往和主体方面的结构性失衡与功能性弱化状态的显性表达。
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网络逐渐兴起到现在越来越普及。网络作为一种必需品,正在不断渗入每个人的生活中。一种新兴事物的出现,可能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网络架起了人与人沟通的桥梁,瞬间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很多乐趣。但同时沉迷网络的也大有人在。网络世界的匿名化和无边界等特征,导致各种问题层出不穷,如黑客入侵、网络暴力、网络色情、网络诈骗、信息泛滥等不道德行为产生。这些网络上的不道德行为即道德失范行为对我们所遵守的道德规范而言是一种挑战,并且正在逐渐影响我们的生活。例如,网络语言暴力危害很大,你在网络上的一句“演技真烂”“长得真丑”“这个女孩穿得这么暴露,怪不得会被人强奸”等都会对另外一个人产生很大的影响。“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网络“喷子”逞一时之快,但是可能会导致被“喷”的人承受不了而抑郁甚至自杀,网络“喷子”变成了网络杀手,成了杀死他人的一把利刃。面对各种网络道德失范行为,许多学者纷纷开展了对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研究,希望通过对网络道德失范的学术研究以促进在网络时空中建立正确的道德秩序。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逐渐凸显,陆续有学者开始从伦理学、心理学、传播学、社会学等学科对网络失范行为的特征及表现进行了研究。网络道德失范通常被认为等同于网络失范行为,是在以互联网为基础构建的网络社会中,人们的行为违背了一定的社会规范和所应遵循的行为准则要求,而在虚拟空间中表现出的行为偏差,以及因为对互联网使用不当所导致的行为偏差等情况。[3]Denegri-Knott(2005)等人引进偏差行为理论,认为当网络中的行为与偏差行为的内容和形式都吻合,就可以认为网上的这种行为属于网络偏差行为,也即网络道德失范行为。也有学者认为网络道德失范是在网络空间中发生的、违反理性、不符合道德和法律规范要求的行为。例如,陈茜按照失范行为现象发生频率的高低,将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失范从高到低依次分为抄袭论文,盗版音乐、软件,网络脏话,虚拟网上性行为等。[4]
二 网络道德失范的特征
从网络道德失范的具体表现来看,网络道德失范呈现出如下特点。
(一)影响范围广
网络缩小了地球上时空距离,网络造就了“地球村”。网络技术就像通往世界各地的高速公路,全球都被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随着网络社会的发展,网络道德失范行为所产生的影响更为广泛和深远,也具有了全球性的特点。
(二)行为表现复杂
网络提供了一个开放多元的虚拟环境,网络交往的虚拟性、匿名性以及网络传播的便利性和随意性,使得现实社会中的道德规范不能照搬到网络世界中,网络社会的发展逼着道德建设步入新的空间和阶段。网络道德失范行为及其现象的表现方式都有更强的技术性,且一种行为往往可能会涉及多方面的道德失范,行为更加叠加复杂化。
(三)主体差异大
每个人的思维方式、认知水平以及社会文化背景都存在差异,因此他们对网络道德失范的界定也存在差异。不同国家、地区、民族的人有着不同的生长环境、思想文化及风俗习惯,他们对网络道德失范有着不同的认知和对待方式。网络道德失范的主体存在差异性,使得网络道德失范行为呈现出错综复杂、五花八门的现状。
三 网络道德失范的表现形式
网络道德失范的内容纷繁复杂,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陈茜(2009)结合心理学视角,认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失范行为主要表现为人身攻击、双重人格等违反理性和不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杨佳佳和曲燕(2015)结合实证调研,认为现阶段绝大多数高校学生具备健康向上的网络道德观,少部分人的网络认知观仍然有所偏差,具体表现在网络道德认知、网络道德行为、网络道德情感三大方面存在问题。刘丽萍(2016)进一步将网络道德失范行为概括为:网络语言失范、学术腐败、涉及网络色情和欺诈等问题。罗艺、李久戈(2017)专门对大学生网络话语失范进行了分析和解读,并从高到低对大学生网络话语失范现象进行了概括,即“违反法律法规的‘法制性失范’、挑战道德底线的‘文明型失范’、不符合优秀传播文化规范的‘文化型失范’、不符合传统语言规范的‘知识型失范’”。虽然很多学者对网络道德失范的表现形式进行了整理和区分,但依然很难对其进行科学完整的概括。此外,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网络失范行为也会变化和发展,还会有一些新的网络道德失范现象产生。
四 网络道德失范的影响因素
国内外学者通过借鉴丰富的理论基础,如理性行为理论、计划行为理论、社会学习理论、道德决策理论、人际行为理论等探讨了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影响因素,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例如,Leonard等(2004)建构了一项道德/不道德行为的解释模型。在该模型中,他们用社会环境、信仰体系、价值观、个人环境和后果来解释人的道德行为。他们通过对网络道德困境下个体的道德/不道德行为的实证研究,发现这一模型具有很强的解释力。
一些研究者对不道德网络行为的影响因素展开了研究。Denegri等(2005)认为网络的匿名性直接导致了网络道德失范行为。Utz(2005)要求被访者对三种常见的网络欺骗行为(性别矫饰、魅力欺骗以及隐瞒身份)的动机进行归因,发现欺骗与内在动机相关。Yavuz(2008)以青年学生为对象进行的调查研究发现,性别对青年学生的不道德的网络行为有显著的影响。Pee等(2008)通过对工作场所网络滥用行为的研究,发现人际互动对网络滥用有显著的影响。
国内学者主要从主客观、内外因等方面对不道德网络行为的成因展开分析。张峰兴认为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主观上是由于个体的道德自控能力较低、对道德的认识以及执行力不高;客观上是网络环境日益开放,各种信息冲击太强而相关预防和保障措施未到位所致。[5]田秀娥、闰小鹤认为青年学生网络道德失范一方面是互联网及学生自身导致,另一方面受家庭、学校及社会环境因素影响。[6]还有学者对网络道德失范行为和某些变量之间的相关度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如刘儒德等发现学生基本心理需求无法得到充分满足的时候,会做出更多的网络失范行为。[7]
综观这些研究,研究者对网络道德失范的成因探讨主要集中在网络自身的特性(如匿名性、去中心、开放性、虚拟性等)以及个体的人格特质、社会环境、家庭因素等。但是,对于具体哪些因素是影响当前青年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主要因素,尚无明确的结论。此外,在对网络道德失范的影响因素的探讨中,大多数研究是在一般意义上展开描述,运用个体心理变量和社会结构变量进行解释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
五 网络道德失范的纠偏路径
对网络道德失范行为进行纠偏是本书的研究关键和落脚点。同样地,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此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概括而言,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完善学校课程教育体系的角度出发
一些学者认为,为了应对当前的网络道德失范现象,亟须将网络道德教育纳入学校相关课程中。例如,颜峰和徐建军提出,“高校思想道德修养课程应该增加‘网络道德教育’的相关内容”。[8]田国秀和闰小鹤提出,“学校德育课程应该主动迎接网络时代的挑战,增加对网络道德的关注”。[9]
(二)从完善法律规范体系的角度出发
一些学者提出,要加强互联网领域的相关法律建设,以解决日渐频出的网络道德失范行为。如蔡荣英认为,“要通过加强社会管理和国家立法来解决网络道德失范问题”。[10]鲁宽民、徐奇也强调了“法制和德治并重是开放理念引领下的网络发展和网络意识形态拿权维护的基本方略”[11]。
(三)从加强网络道德建设的宏观方面出发
从加强网络道德建设的宏观方面出发展开探讨是大部分学者的研究思路。鉴于网络道德外延较广,而影响因素又极其复杂,因此对其纠偏必然是一个系统工程。基于此,叶通贤、周鸿认为,“要强化网络道德教育,要提高大学生网络自律意识、加强网络立法、健全网络安全体系、完善网络监督机制、加强对校园网的管理”等[12]。彭小兰、李萍提出,“加强网络技术控制、优化网络空间、加快网络立法、构建网络价值范式等方面应对网络道德失范行为”[13]。
总体而言,虽然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对网络道德失范的纠偏路径进行了探讨,但不管是针对某一方面的集中论述还是大而广的宏观描述,都存在针对性和实效性不足的缺点。对于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来说,针对不同个体用于实际操作的纠偏路径很少涉及,尤其对于当前迅猛发展的自媒体时代,现有的研究和应用是远远不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