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节 网络直播道德失范
一 网络直播道德失范概述
从不同学者的研究和论述中,我们不难发现,网络道德失范行为涉及学科领域较广,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表现形式也会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本节我们专门针对网络直播中的道德失范问题进行论述。
网络直播通过平台实现与用户的即时互动沟通,是现代网络社交的一种新形态。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民众们纷纷响应号召“宅家”抗疫,人们通过网络进行交流和满足日常生活所需,网络直播迎来了“井喷期”。各大网络直播平台持续爆红,众多“草根”一夜之间成为网红主播,动辄千万粉丝,直播间一天的成交额甚至比同类店铺一年的成交额都要高,主播们带货能力超强。网络直播成为一种流行的媒介形式,逐渐变成一种生活方式甚至是现象级的网络空间场景。
早在2011年,美国 Justin TV 旗下的游戏内容运营点创立了一款以面向游戏实时流媒体视频的平台 Twitter,形成了现在网络直播平台的雏形。2015年,Twitter 收购 Periscope 并结合旗下的 Meerkat 将网络直播推向热潮,其后 Facebook 等社交巨头也斥资打造直播平台。中国网络直播随之快速发展,网络直播的方式从原先的 PC端直播发展到现在的移动终端直播,直播形式变得更加快捷方便,直播内容也从早先的秀场类直播、游戏直播逐步扩展到商业、户外活动、泛娱乐节目、带货直播等。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民众们宅家抗疫,有了更多的空闲时间进行网络生活,网络成了生活的必备品,网络直播迎来了“爆款”时代。
网络直播呈现出类型多元化、直播终端移动化以及直播中的AI和VR 技术流行化的趋势。网络直播正在以迅猛的发展态势融入网民日常生活中。然而,在一片红火景象之下,网络直播道德失范乱象频发也引起社会大众的热议和非议。趋利化的需求致使网络直播的发展趋向于“野蛮”式的生长状况,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引起道德、法律失范行为增多。[14]虽然监管力度仍在持续加大,但其成效难以令人满意,直播行业整体格调不高,带来了不良社会影响。
二 网络直播行为的特征
相比于传统媒体,网络直播的显著特点在于时效同步性,即主播与用户或用户之间能够通过弹幕信息进行实时互动。[15]另外,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网络直播凭借“移动场景+实时互动”的优势形成了一种新型的社交方式。[16]通过直播拉近与粉丝网民的距离,使网民在互动交流中获得相应的社会场景知觉。网络直播行为具有以下特征。
(一)泛娱乐化凸显
人们观看网络直播的第一动机大多是娱乐、打发时间,网络直播满足了“有闲一族”群体填补大量空余时间的心理需求。在观看网络直播类型中,“消费类”“游戏类”“生活时尚类”“体育直播类”等占据很大比重,体现出娱乐至上、价值观缺失的特点。
(二)互动行为突出
网络直播之所以深受网民的喜爱,是因为网络直播的即时性和互动性带来的共同参与感和反馈的直观感。“刷弹幕”“打赏”参与直播互动,网民时不时用虚拟货币打赏主播,留言刷弹幕分享进行互动。网络直播所设定的“共时情境”满足了整个网民群体的交友需求,获得一种群体认同感和归属感。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带动大量新社交媒介的发展,对传统的“熟人社会”社交需求形成了冲击,社会中的年轻一族对“网络虚拟社交”产生了巨大需求。但由于网络本身的匿名性、虚拟性和一定程度的自由性,网民在利用网络直播弹幕和打赏进行互动和交流时,缺少约束和限制,可能会出现辱骂脏话、语言暴力等道德失范现象。
三 网络直播道德失范的原因
(一)网络直播行业规范尚未完全建立
随着网络直播行业进入发展的“红利期”“喷发期”,网络直播平台的数量水涨船高,行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为了博取“粉丝”关注,进而增加流量,一些网络直播平台甚至采取了恶性的竞争手段,直播过程中道德失范现象频发,甚至会出现一些违法乱纪的行为。
许多直播平台唯流量是从,为吸引人的眼球侵犯他人隐私、宣扬封建迷信、传播低俗文化等问题时有发生,严重扰乱了正常的网络生态和价值导向,特别影响着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表现出直播主题庞杂、形式多样、数量巨大、质量参差不齐等特点。在直播内容上,为了流量提升,网络主播们专门针对用户感兴趣的话题展开,其中会涉及“吸毒”“贩毒”“暴力”“色情”“炫富”等话题。不仅如此,网民们也通过弹幕随时发表意见、参与讨论,共同参与直播内容,形成一种“集体狂欢”。
(二)网络直播监管不力
目前网络直播基本处在事后处置阶段,出现问题了再行监管,对平日的直播监管基本处于放任自由状态,这是导致网络直播乱象频发、网络直播道德失范行为严重的重要原因之一。现有的监管基本遵循“政府监管平台,平台监管用户”的模式。受到P2P流媒体直播技术、信息滞后和技术短板等因素限制,政府在网络直播监管中还处于被动地位,相关政策法规虽然具有一定的约束力度,但更多是一种规范管理的方法,缺乏全过程的监管以及有效的惩戒措施。
(三)网络主播素质参差不齐
网络的开放性和便利性以及低门槛让更多的网民有展示的机会和空间,直播进入的低门槛导致各平台主播专业化程度参差不齐,造成道德失范违规违法的潜在隐患。随着网络直播的火爆,广大的网民一夜之间转身成为网络主播。很多网络主播并没有受到正规的、系统的网络直播培训,又加上平台监管不力,极易造成网络直播道德失范现象。
四 网络直播道德失范的治理
整治网络直播道德失范乱象需要各方面合力和共治,多措并举才能彻底净化网络直播环境。
(一)建立行业标准,突出价值导向
近年来,网络直播在爆发式增长的同时,也隐藏着种种乱象,如涉黄涉赌、侵犯隐私、虚假广告践踏公序良俗等频频挑战传统道德底线的行为,已引起业界和社会的高度关注。面对新事物中的新问题,政府部门急需建立直播内容价值导向标准,进一步完善法规,消除法律空白地带,创新监管执法机制等,加大对直播内容生产的监管力度,以达到规范网络直播业态,净化网络直播生态的目的。网络直播从本质上讲,同报纸、广播、电视一样,是一种媒介,也应承担起内容为上,通过好的作品传播正能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职责。未来网络直播应以健康优质的内容生产和输出,弘扬正能量作为自身的职责和使命。
(二)网络直播需加强自律
许多直播内容以低营养化的日常聊天等活动来获取关注度,以此来提升观众的黏性。部分网络直播平台甚至存在恶意竞争现象,通过不良手段蓄意攻击其他平台主播等。由于网民群体庞大,监管很难全方位、全时段覆盖到位,因此,网络主播们需要更自觉地遵守道德法律法规,文明地进行网络直播。对违反法律法规、公序良俗的网络直播行为,需要严厉惩处以营造良好的网络直播空间环境。
(三)网络直播需强化道德法律制度保障
直播空间虽具有个体属性,但同时也具有更多的公共空间的属性。网红也属于公众人物,其行为和言论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因此,网络直播还需坚守道德底线和遵守法律法规。国家在立法方面应加大力度,对《互联网直播服务管理规定》予以完善,以列举式的方式将违背公共秩序与善良风俗的基本道德要求以及违反法律禁止直播的内容、行为等具体化,从而提升可操作性和示范性。要进一步完善行业管理制度,加强对直播平台的管理,针对不同年龄的观众推送不同的直播内容,以此保护青年学生的权益。要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网络直播违法行为,开展集中行动整治网络直播平台乱象。全国“扫黄打非”2020年4—11月开展“扫黄打非·新风”集中行动,加强清理整治网上有害内容。其中,“净网2020”专项行动,就是重点整治网络直播平台通过色相引诱网民打赏的行为。
(四)网络直播需强化网民共治
作为网络直播内容的主要消费者,网民从需求侧直接或间接影响着网络直播内容的发展方向,网民共治是网络直播治理的重要外在推动力。网络直播不仅需要自律和法律法规监管双管齐下,更需要广大网民的参与和监督,牢固树立网络直播人人有责的共治意识,主动自觉举报和抵制不良网络直播,提高自身的网络媒介素养,形成联合共治的格局,让网络直播失范乱象无处安身。要加强公民道德和法律的宣传教育,提高网民的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提高公民的网络素养,这样才会有更多的网民文明直播,减少直播乱象和道德失范行为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