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 浙江大湾区建设的历史机遇与核心优势
早在习近平总书记主政浙江期间,就高度重视浙江湾区的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2003年,省政府下发《浙江省环杭州湾产业带发展规划》和《环杭州湾地区城市群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党的十九大以后,我国经济逐渐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浙江省积极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支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谋划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加快浙江大湾区建设。
(一)浙江大湾区建设的历史机遇
1.浙江大湾区建设是促进长三角地区率先发展、一体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2003年,浙江省“八八战略”就提出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区位优势,主动接轨上海、积极参与长江三角洲地区交流与合作,不断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针对长三角合作问题,提出要“促进长三角地区率先发展、一体化发展”。加强环杭州湾经济区建设,通过制度接轨、交通互连、产业互融,强化跨区域资源整合和深度融合,可以更有效推进浙江与上海的协同发展和整体发展,强化长三角金南翼战略核心地位,深化对长三角腹地经济辐射和整体发展,促进长三角地区高水平实现率先发展、一体化发展。
2.浙江大湾区建设是深入实施多重国家战略的重大举措
浙江大湾区作为连通亚太经济圈与欧洲经济圈的交通战略支点,是“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长三角城市群等国家建设的交会点。应以大湾区经济形态建设环杭州湾经济区,从国际竞争合作策略、科学综合规划、跨区域资源整合和深度融合等方面促进多重国家战略的有效整合实施,突破现有的行政、地理局限性,提升国际经济战略地位,在国家战略实施中更好地发挥排头兵和主力军作用。可以打造实施国家战略的开放发展大平台,有利于深化沿海地区开放态势,能更好地服务于“一带一路”市场空间拓展、“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战略大通道建设、长三角城市群跨区域深广度战略合作。
3.浙江大湾区建设是我国区域发展模式转型的有益探索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国家和区域发展的战略布局和发展模式转型,先后出台《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加快我国核心战略区域和城市群的高水平发展。环杭州湾地区是中国开放型经济最具活力、市场化水平较高的区域,具备与纽约、旧金山和东京三大湾区比肩的经济体量和区位优势。以大湾区经济形态积极筹划和建设环杭州湾经济区,可以紧抓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结构调整中的机会空间,在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全面创新、大胆探索,以区域合作促进新生产力布局、以扩大开放倒逼深层次改革,形成参与和引领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环杭州湾经济区与京津冀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共同打造我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战略大平台和发展示范区。
(二)浙江大湾区建设的区位优势
1.浙江大湾区是全球海岸、海岛资源最为丰富的大尺度湾区空间之一
浙江大湾区海岸线超7000公里,可建万吨级以上深水岸线超过500公里,均居全国首位。环杭州湾地处长三角南翼黄金区域、钱塘江入口,是国内唯一的河口性海湾,也是全球海岸、海岛资源最为丰腴的大尺度湾区空间之一。浙江大湾区的集装箱吞吐量、机场旅客吞吐量等空海运输能力均超过三大湾区。2018年,浙江大湾区经济规模接近旧金山湾,小于东京湾和纽约湾、粤港澳大湾区。由于浙江大湾区经济保持较高增速,差距会进一步缩小。浙江大湾区发展具有广阔的腹地基础和良好的发展潜力,但基础交通设施网络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和完善。
表1 2017年主要湾区总体经济指标对比
2.浙江大湾区域具有较高水平的全球化能力
目前,上海港是全球第一大集装箱干线港,宁波—舟山港是全球最大综合港和第四大集装箱干线港。江海联运的交通网络,使杭州湾的出口处成为太平洋西岸最大的国际航运中心,交通运力和集疏运保障条件远超过其他湾区经济。从国际贸易来看,杭州湾区域进出口贸易和外资引进均保持很高水平,外贸总额占GDP比例达到76%;尤其是上海,进出口总额高于GDP,说明上海国际化程度非常高。特别是上海自贸区和舟山自贸区建设,将进一步推动浙江大湾区在金融制度、贸易服务、外商投资、大宗货物交易等领域的国际竞争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3.浙江大湾区具有广阔的发展腹地
一方面,上海、杭州、宁波等门户城市已经分别在航运与金融、信息经济和制造业形成一定错位发展与合作分工,舟山、嘉兴、绍兴、湖州、台州等腹地城市也通过比较发达的交通网络与门户城市形成人流、物流等合作互通。更重要的是,从更广阔的视角看,浙江大湾区将长江口与杭州湾连接起来,将长江和海运的联运融合在一起,黄金水道长江的年货运量约占全国河流运输量的70%。再与贯通欧亚大陆的高铁、高速公路快速通道对接,将进一步辐射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以至欧洲大陆,有望成为全球最大的物流中转枢纽。因此,浙江大湾区成为江海联运的枢纽点,这在国际湾区中是非常难得的稀缺资源。
(三)浙江大湾区建设的产业基础
总体上看,浙江大湾区正在朝现代湾区经济的阶段和形态发展,呈现出较好的发展趋势。
1.港口经济向航运中心升级
浙江大湾区已建成世界吞吐量最大的港口群,集装箱吞吐量上海港稳居第一,宁波舟山港超越釜山港、香港港,接近深圳港,位居第四。鉴于世界级湾区的港口基本退出世界前30位,上海建设全球贸易中心和航运中心,浙江大湾区港口必须加快一体化步伐。浙江大湾区拓展区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为736.47万标箱,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加快浙江大湾区拓展区的港口发展速度势在必行。
2.从国家经济中心、贸易中心向全球贸易经济中心、科创中心转变升级
改革开放和开放开发浦东,上海作为经济中心、贸易中心和金融中心,在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发展中发挥了龙头作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上海及时调整了发展方向和功能定位,以加强全球竞争的能力,立足于2040年建设成为全球城市,成为全球资源配置中心、科创中心、文化交流中心。G20峰会后,杭州的国际化水平快速提升,互联网领域的创业创新大大增强了城市竞争力。上海的科创中心目标,全球资源配置中心的功能,与杭州“互联网+”信息技术创新中心的地位,能够形成世界级湾区的“创新”支撑,有助于上海非核心功能疏解和区域产业的协同发展。
3.湾区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初步具备与三大湾区竞争的主导产业基础以及新兴产业亮点
湾区产业发展呈现“二、三、一”向“三、二、一”转变趋势,并以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推动产业高端化。上海和杭州第三产业比重分别达到70.5%、61.2%,服务业已领跑三产,与世界级湾区相比,上海、杭州的服务业比重提升和结构优化还有很大空间。与此同时,宁波、绍兴、嘉兴、温州、台州、舟山等浙江大湾区核心城市的第三产业占比皆未突破50%,产业结构调整迫在眉睫。上海、杭州第三产业比重与宁波、嘉兴、绍兴、温州、台州等形成了梯度差异,两地非核心的制造业正在都市圈转移。上海全力建设全球科创中心,提升金融和信息等现代服务业的国际化水平,先进装备和加工制造业(航空装备、汽车制造、轨道交通、能源化工等)正在与上海都市圈临近的嘉兴市、舟山市多个产业平台加快接轨合作。作为享有较高全球知名度国际都市和长三角金南翼核心城市,杭州全力打造信息、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等七大产业,创建全球跨境电子商务中心和互联网+科创中心。作为中国临港中心城市,宁波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生物、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和临港产业为核心,凸显先进制造、跨境商贸和国际海运枢纽产业特色。其他副中心城市,舟山做强做大新兴临港产业和港口平台,嘉兴、绍兴、湖州承接中心城市产业外迁,形成城市间产业高度互补互联。
4.浙江大湾区产业空间分布已呈现多核、多带显著地理特点,并以更为灵活、多样的“创新走廊+特色小镇+产业集群+环湾产业区”产业平台形式,实现地区间产业辐射外溢、港产城一体化发展的空间效应
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G60沪嘉杭科创大走廊、宁波甬江科创大走廊、绍兴科创大走廊、温州浙南科技城等科创走廊与科技城,正在成为都市圈创新发展增长极以及城市间科创资源整合协同平台,逐渐呈现出科创资源从点到线和面的规模化、区域化发展的新特征。与此同时,特色小镇加快打造新型产城融合平台,加快创新链、产业链、信息链、金融链融合发展,成为区域产业和城市发展新增长极的重要布局。在产业区域布局上,现代产业集群示范区42个,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15个,形成杭州装备、宁波服装和家电、绍兴纺织、舟山船舶、台州智能制造等一批知名度较高的区域品牌。沿湾区岸线分布着功能性、政策性各类产业区,包括上海临港新城、嘉兴港区、杭州下沙经开区、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绍兴滨海新城、宁波经开区、梅山保税港区、宁波保税区、温州高新区等临港产业区,形成“以港聚产、以产兴城、以城育港”的新动力和新结构,促进城市与港口共同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