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戏曲序跋纂笺2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五倫全備記(丘濬)

丘濬(一四二一—一四九五),字仲深,號深庵,又號瓊臺,別署玉峯、赤玉峯道人、玉峯道人、再世迂愚叟,瓊山(今屬海南)人。正統九年甲子(一四四四)舉人,景泰五年甲戌(一四五四)進士,歷仕景泰、天順、成化、弘治四朝,官至文淵閣大學士,謚文莊。著有《朱子學的》、《家禮儀節》、《大學衍義補》、《世史正綱》、《瓊臺集》、《瓊臺類稿》等。參見王國棟《丘文莊公年譜》(于浩輯《宋明理學家年譜》第九冊,北京圖書館出版社,二〇〇五)、周偉明等《丘濬年譜》(《海南大學學報》二〇〇〇年第一至三期)、李焯然《丘濬評傳》(南京大學出版社,二〇〇五)。

撰戲曲《五倫全備記》、《髙漢卿羅囊記》等。《五倫全備記》,全名一題《伍倫全備記》、《伍倫全備忠孝記》、《綱常記》,簡名《五倫記》或《伍倫記》,髙儒《百川書志》、《遠山堂曲品》著錄。現存明萬曆間金陵世德堂刻本(《古本戲曲叢刊初集》據以影印),題《新刊重訂附釋標注出相伍倫全備忠孝記》;韓國漢城大學奎章閣藏朝鮮教誨廳刊印本(殘存上卷元、亨二集),題《新編勸化風俗南北雅曲五倫全備記》;《伍倫全備諺解》,朝鮮司譯院刊本(一七二一年);韓國啓明大學圖書館古書室藏四卷本,題《新編勸化風俗南北雅曲五倫全備記》;法國國立東洋語學院圖書館藏四卷本,題《新編勸化風俗南北雅曲五倫全備記》(韓國中央圖書館古典運營室藏縮微膠卷)。

關於此劇作者與版本之辯證,參見吳秀卿《奎章閣藏本〈伍倫全備記〉初考》(《中華戲曲》第二〇輯,一九九七),徐朔方《奎章閣藏本《伍倫全備記》對中國戲曲史硏究的啓發》(《徐朔方說戲曲》,上海古籍出版社,二〇〇〇),吳秀卿《奎章閣藏本〈伍倫全備記〉新探》(《明清戲曲國際硏討會論文集》,臺北:文哲硏究所籌備處,一九九八),孫崇濤《關於奎章閣藏本〈伍倫全備記〉——致吳秀卿女士》(《戲曲硏究》第五四輯,文化藝術出版社,一九九八),周明初《〈伍倫全備記〉非丘濬所作考——兼考成書地域及年代》(《文史》第五十輯,中華書局,二〇〇〇),余偉英《〈伍倫全備記〉硏究》(廣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二〇〇九),吳秀卿《再談〈五倫全備記〉——從創作、改編到傳播接受》(《文學遺產》二〇一七年第三期),吳秀卿《〈五倫全備記〉朝鮮文獻資料輯考》(黃仕忠主編《戲曲與俗文學硏究》第四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二〇一八)等。

五倫全備序

丘濬

歲在庚午[1],余倦遊,歸寓金陵新河之旅邸[2]。偶觀優戲,見座中有欷歔流涕者。嘆曰:“此樂之土苴爾,顧能感人如此夫?則夫樂道大成之際,其感人又何如邪?”先儒謂:“古人之詩,如今之歌曲。”古詩多出於閭巷賤隸小夫、婦人女子之口,今世之詩,非士大夫不能爲也。而所謂南北曲調者,夫人能之,其言語易知,其感人易入,無以異乎古人之詩。惜乎,所作皆淫哇之聲也。若以義理之言,協以時世之曲調,使人諷詠而有所得焉,蓋亦納約自牖也。庶有補於世矣乎?

客中病起,信筆書此。仿莊子寓言之意,循子虛烏有之例。一本彝倫之理,而文以淺近之言,協以今世所謂南北曲調者,蓋因今人所易曉者,以感動之也。使夫閭巷小人、婦女,皆得於觀聽之際,聞之耳,感於心,庶或有所警發焉。其於風化,未必無少補云。

是歲之菊節後一日,再世迂愚叟書於新河之寓言軒[3]

五倫全備記凡例

闕名

一、自古傳奇皆是主於戲謔,此獨主於倫理,蓋因人之所好尚者以化誘之。其間不免隨俗諢刺,蓋借此以誘之觀聽,而因以義理感動之,亦《三都》、《兩京》賦,前極鋪張而終之以諷諫之意也。

一、戲劇多是曲調多而說白少,此作獨白多曲少者,欲人易曉也。

一、近世所作南北曲調,凡成套數者,必先【引子】而終之以【尾聲】。此第一段,卽以【引子】、【尾聲】并唱者,寓夫有始有終之意也。

一、此記主於勸化風俗,其間言語多有諷刺。於人多有所妨礙,只可對時節,於通衢寺廟前搬演,與眾人雜觀之,冀其萬一有所感悟。若於酒席間,恐有所妨礙,須知迴避減節。

一、此記非他戲文可比,凡有搬演者,務要循禮法,不得分外有所增減,作爲淫邪不道之語,及作淫蕩不正之態。

一、所作曲子,不主於聲音,而主於義理。歌唱之際,必須曲中有字,使人易曉。雖於腔調不盡合,亦不妨。

一、記中諸曲調,多有出入,不合家數,蓋借聲調以形容義理,觀者不必區區拘泥可也。

(以上均韓國啓明大學圖書館古書室藏四卷本《五倫全備記》卷首[4]

五倫全備記序

玉山髙並[5]

昔者聖人旣作經書以教人,又布之象魏以示教,尤恐其不帥教也。又歲時屬民讀法以開導之,諄諄詳悉,惟恐斯人不入於善也。後世所謂象魏、讀法之制盡廢,而所以垂世示教者,僅經書存焉耳。然其辭雅奧而理深邃,非自幼習儒書以爲士者,不能盡通也,而況市井田里之人哉!又況於婦人女子哉!陳古靈爲仙居令,作文以諭民。□公先生□□□而載之小學書,又因論《周禮》屬民讀法,而謂今有司能一歲三四舉行之,其於風化,不無少助。然此僅可使在官及爲士者知之耳,其於細民,固亦不能使之盡知也。

予偶於士大夫家得赤玉峯道人所作《五倫全備記》,讀之惟恐其盡,然不盡亦不肯止也。書凡二十有八段,其中所述者,無非五經、十九史、諸子百家中嘉言善行之可以爲世勸戒者,言雖俚近,而至理存乎其中。其比之懸布示教、屬民讀法者,尤爲詳備。況又體之以人身,見之於行事,言而易知,行而易見。凡天下之大彝倫、大道理,忠君孝親之理,處常應變之事,一舉而盡在是焉。其間雖不能無恢諧之談,然皆不失其正。蓋假此以誘人之觀聽,不然則不終卷而思睡矣。

後又於一士大夫家見有以人搬演者,座中觀者不下數百人,往往有感動者,有奮發者,有追悔者,有惻然嘆息者,有泫然流涕者。人非一人,人莫不有一事之切其身,無脫然無者。嗟乎,何其曲而盡、詳而切如此哉!其於國家化民成俗之意,深有所補助。回視插架萬軸之書,議論多而得效少者,顧有所不如也,雖多亦奚用哉?假錄以歸,藏諸篋笥,觀者其無例以小說家視之哉!

歲在上章敦牂嘉平月[6],玉山髙並書於兩峯寒翠樓。

(韓國漢城大學奎章閣藏朝鮮教誨廳刊印本《新編勸化風俗南北雅曲五倫全備記》卷首)

五倫全備記跋[7]

葉疊[8]

此《五倫全備記》四卷,迂愚叟少年所述也。嗚呼!叟之爲此記,豈得已哉?蓋降下一等以教人也。隆古之世,聖賢以言立教,未有書也。中古始有書焉。近古之書愈多,而人之讀之者愈少。凡讀書者,皆世所謂士大夫也。而庸眾之人,非但目不之見,而耳亦不之聞。此叟所以移下一等述此書,以廣教於人人乎?

或曰:記中所引,多聖經賢傳之語。倫理之事,豈可假爲?經典之言,豈容褻用?不幾於侮乎?吁,是不然。莊周作《盜跖》篇,以詆先聖,世猶傳其書以至於今,餘千載不廢。宋玉、相如之流,所作詞賦,類多導奢而誨淫,而世之儒者,亦或不棄焉。矧茲記以五倫爲名,蓋假世俗之事、時人之語,以發明人倫大道,亦猶欲行禮者假綿蕝以習儀,欲行兵者用婦人以習戰之比也。夫綿蕝、婦人,豈行禮、用兵之具哉?卽其易爲者以演試之,使其易曉耳。此記之作,蓋就世俗所好尚者以誘引之,使天下之人凡有心知耳目者,皆得之於觀聽之頃,不假講解誦習、約束驅劫,自然有所感悟而啓發焉。其補助世教,豈小小哉?噫!觀茲記者,尚當以是求叟之心。叟之爲此,其心欲何爲哉?爲世教而已。

或者又曰:叟之心固善矣。其爲是記,誠有益於世教矣。但其中多正言雅辭,但恐觀者不終場而思睡也。蓋放世俗用所謂諢刺者,錯置其間,以此誘致夫人之觀聽,而醒其昏倦,庶幾因此而得以入焉。請屬筆於予,予遂肆意代爲之逐段以補入,然亦皆平正之言,稍加滑稽,亦如東方生之云云者耳。《詩》所謂“善戲謔兮,不爲虐兮”,殆此類也。其與世俗所用者,固自不同。

嗚呼!予之爲此,亦豈得已哉?是又再降下一等矣。嗚呼!愈移愈下,亦可以觀世變矣夫!

是歲嘉平月[9],點溪葉疊青錢父識。

(韓國中央圖書館古典運營室藏縮微膠卷法國國立東洋語學院圖書館藏四卷本《新編勸化風俗南北雅曲五倫全備記》卷四卷首[10]

伍倫全備注釋諺解序

髙時彥[11]

中華之語,天地正音,國無內外,所當通曉。況我東世謹侯度,辭令繹續,則華語爲重,又非諸象鞮之比而已。故自祖宗朝,每令文士質語於中朝。今其責專在譯院,有本業講肄之方,而其字母清濁之辨,齒舌闔闢之用,古今雅俗之別,皆有妙理,非以方諺繙釋,則莫得以盡其形容,而使人易曉,此本業之不可無諺解者也。本業三書,初用《老》、《朴》及《直解小學》,中古以《小學》非漢語,易以此書。蓋其爲語雅俚并陳,風諭備至,最長於譯學。而《老》、《朴》則前人皆已奉教撰諺解,爲後學南針。獨此書口耳傳來,師說互殊,訛謬胥承,物名語類又多難曉處,學者病之。

始自丙子歲,本院命若而人,撰修諺解,未幾廢輟。越至己丑,復令教誨、廳官等賡修,而累年聚訟,就緒無期。逮我夢窩金相國領院,另加獎掖,頻復提命。至其釐訛質疑之最難者,多所稽考,以相其役。由是遂不住手,以庚子秋告訖。凡句讀之解,訓義之釋,無不備矣。相國覽而嘉之。而前銜劉克慎等,自請捐緡刊布,仍令不佞等益加校正以印之。於是諸人屬不佞爲文序其顛末。

不佞竊謂撰述之能,必待博雅之士。今以區區末學,爲此解釋,僭猥之譏,固知不免;而本業之不能講明,乃譯者職責,則此又不可推讓於後人而已。第是役也,首尾幾十餘年,前後出入校修者殆十數人。考校文義,則獺祭於充汗;證訂字母,則毫察於點畫。役旣汗漫,人易玩愒,不有相國振作之勤,則安知其終不至於廢輟?而百年未遑之業,幸而成就,剞劂而行世,使自今以逞學者,開卷瞭然,不勞負笈,而家有餘師,其受相國之賜,豈不大哉!噫!相國當興廢之世,獨以華語爲重,汲汲於勸獎修明,以繼述祖宗質語之意者,可以垂示於後世矣。敢以是說爲序。

歲舍辛丑季春上浣[12],髙時彥謹序。

(伍倫全備注釋諺解)凡例

闕名[13]

一、學譯者以《老乞大》、《朴通事》及此編津梁,而《老》、《朴》則有崔公世珍所撰《諺解》、《輯覽》,爲後學指南。惜此編之出後時,獨未經講解流傳,師說各自異同,眩於適從,故作此解,庶使歧說歸一焉。

一、華語異於方言,專用文字,文皆有義,字皆有訓。若昧其義,難通其話。況此編以丘瓊山之賅博,所引用多出於經史百家,語意深奧,文義講究,尤不可闕。故茲致意於注釋。

一、句讀諺解,從其語錄文理,而如遇疑歧處,則廣集眾思,參互諸家師說而折衷之。引用文語,則皆搜考出處,錄其書目,以爲證據。如無書目者,則用“按”字、“恐”字以別之。

一、四聲之字,各屬於三十一母,又有清濁七音之分。所謂母者,全清九母,見‘、端 、幚 、非 、精 、照 、心 、審 、影 。次清六母,溪 、透 、滂 、清 、穿 、曉 。全濁九母,羣 、定 、並 、從 、牀 、邪 、禪 、匣 、泥 、明 、微 、喻 、來 、日△。所謂音者,見、溪、羣、疑,牙音,角,木。端、透、定、泥,舌頭音,徵,火。幚、滂、並、明,重脣音;非、奉、微,輕脣音,皆羽,水。精、清、從、心、邪,齒頭音;照、穿、牀、禪、審,正齒音,皆商,金。影、曉、匣、喻,喉音,宮,土。來,半舌音,半徵;日,半齒音,半商也。

一、凡字音一遵《四聲通解》,而字有正、俗音,音有初、中、終三聲。正音者,《通解》之元音;俗音者,《通解》之變音。初聲 之類,中聲 之類,終聲 、△、 之類。合三聲爲一音,故每字下雙書諺字,右從所讀音,左表其清濁七音。至於終聲支韻,平、上、去、正齒、齒頭之類,則以△別之。蕭、爻、尤韻,平、上、去以 別之。侵、覃、鹽三韻,終聲本聲。入聲,並以 別之,而獨、藥韻用 者,其音間類蕭,故以此別之耳。

一、《四聲通解》中,字或見漏,音或異同者,則從錢塘虞德升《諧聲品字箋》。如呸、矁之類。

一、《通解》字音,多有從俗者,而今中國行話,又多變於《通解》之俗音,然此由於正音之日趨訛舛,今不敢從之。

一、字承豕亥,音襲銀根者,不顧僭猥,隨文義而訂誤。如閣門之爲閤,蹶作瘸,憋音 ,釃音 ,踅音 之類。

一、此篇意主勸化,辭寓場戲,故語言之間,多有歇後及倒說者,或全無意義而只取同音者,此類隨其語意而解之。

一、此篇以場戲文字,問答句頭,皆著生、旦、丑、淨、末等字爲圈而別之。故解語之間,隨其圈字而區辨其語意。蓋此命名之義,出於元院本、雜劇及胡應麟《筆叢》諸書。凡優戲,設事皆無根,命名皆顛倒。所謂生者,曲欲熟而命以生也。旦者,婦宜夜而命以旦也。末者,開場始事而命以末也。淨者,塗污不潔而命以淨也。古無外、丑,至明朝有之。丑卽副淨,外卽副末也。

一、凡訓釋已悉於前者,後只書見第幾篇;如一編之中則否,以省重複。

一、見局一斑,書乏二酉,未能博考而廣究。其文義未詳,及缺文闕誤者,姑存之,以俟博雅云。

(以上均韓國奎章閣圖書館藏本《伍倫全備諺解》卷首[16]


[1] 庚午:景泰元年(一四五〇)。

[2] 歸寓金陵新河之旅邸:丘濬《夜宿江館詩序》:“歲庚午,歸至金陵,寓新河客邸。”(《瓊臺會稿》卷六,《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又《歲庚午來自金臺寓新河,有金陵卽事之作。明年復至……雜詠二首》(《瓊臺會稿》卷五)。金陵,卽今江蘇南京。

[3] 再世迂愚叟:按宋吳曾《能改齋漫錄》卷一五《方物·〈牡丹榮辱志〉》條云:“丘寺丞濬道源,自號爲迂愚叟。嘗爲牡丹著書十卷,號《洛陽貴尚錄》。又爲《牡丹榮辱志》,曰:‘花卉蕃蕪於天地間,莫逾牡丹……迂愚叟覩造化意,以榮辱志其事,欲姚之黃爲王,魏之紅爲妃,無所忝冒。”《牡丹榮辱志》撰者丘濬,字道源,號迂愚叟,黟縣(今屬安徽)人。宋天聖間進士,官至殿中丞。故明丘濬據以署“再世迂愚叟”。參見吳秀卿《再談〈五倫全備記〉——從創作、改編到傳播接受》。

[4] 此本未見,據吳秀卿《〈五倫全備記〉朝鮮文獻資料輯考》迻錄。

[5] 玉山髙並:語本杜甫《九日藍田崔氏莊》詩“玉山髙並兩峯寒”。徐朔方認爲此序作者可能是張情。張情,字約之,崑山(今屬江蘇蘇州)人。明嘉靖十七年戊戌(一五三八)進士,官至福建副使。嘉靖四十三年(一五六四)除夕,文徵明之子文嘉曾爲張氏撰《不負碧山窠記》。梁辰魚(一五一九—一五九一)曾以集句爲張氏不負碧山樓題詩,中有“玉山髙並兩峯寒”句(參見張丑《清河書畫舫》卷一二上)。崑山附近之馬鞍山,一名玉山,山頂有楊維禎題匾“玉山髙處”。元末詩人顧德輝有玉山草堂。參見徐朔方《奎章閣藏本〈伍倫全備記〉對中國戲曲史硏究的啓發》(《徐朔方說戲曲》,上海古籍出版社,二〇〇〇)。

[6] 上章敦牂:庚午。嘉平月:十二月。疑卽隆慶四年庚午(一五七〇)。

[7] 底本無題名。

[8] 點溪葉疊青錢父:當爲化名,語本杜甫《杜工部集》卷一一《絕句漫興》九首之七“點溪荷葉疊青錢”句。此人或爲吳語地區文人,故改編此劇,時入吳方言。

[9] 此跋可能寫於明正德五年庚午(一五一〇),參見吳秀卿《再談〈五倫全備記〉——從創作、改編到傳播接受》。

[10] 此本未見,據吳秀卿《〈五倫全備記〉朝鮮文獻資料輯考》迻錄。

[11] 髙時彥(一六七一—一七三四),朝鮮開城人,字國美,號省齋。一六八七年譯科及第,作爲譯官多次訪問清朝,對清外交有功,授二品官。熟於經史,又能詩,被稱爲委港文學四大詩人之一。編有朝鮮民謠集《昭代風謠》,著有《省齋集》。參見吳秀卿《〈五倫全備記〉朝鮮文獻資料輯考》。

[12] 辛丑:卽康熙六十年,公元一七二一年。

[13] 此凡例當爲髙時彥撰。

聲,底本作“降”,據下文書名改。

麟,底本作“獜”,據人名改。

[16] 此本未見,據吳秀卿《〈五倫全備記〉朝鮮文獻資料輯考》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