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创新生态系统评价(2020)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3 研究贡献

1.3.1 首次对城市创新生态系统“智慧性”进行评价

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环境污染、交通拥堵、能源紧缺、住房不足等“城市病”成为困扰各个城市建设和管理的首要难题。智慧城市建设是解决上述难题的重要途径,通过综合采用物联网技术、射频传感技术、云计算技术、下一代通信技术在内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城市各主体更易于实现互联与融合,从而有效缓解交通拥堵,减少环境污染,提高能源利用率,最终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创新发展。因此,智慧性是新时代下城市创新生态系统顺利运行的基础和底层逻辑,体现了城市创新生态系统的自主运行能力、智能能力、智慧交互能力,是城市创新生态系统建设与发展不可忽视的新特征。基于此,本书在注重城市创新生态系统效率和健康性的同时,首次提出了“城市创新生态系统的智慧性”概念,并且从智慧载体、智慧交互能力的视角构建了智慧性的指标体系,系统分析了各城市创新生态系统中智慧性指数的排名情况。

1.3.2 探索了城市群在城市创新生态系统中发挥的“集聚效应”

本书在城市创新生态系统评价的基础上,创新性地对城市群的创新生态系统进行了评价,重点分析了城市群创新生态系统的“集聚效应”。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到新阶段,城市群正成为全球竞争与合作的主要载体,也是拓展国民经济发展空间、助力发展动能转换的重要空间载体。同时,城市群是城市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最高空间组织形式,群内城市间实现了创新资源、信息、知识、人才的自由流动,对于城市的创新发展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研究城市群创新生态系统的运行机理与特征,并对我国主要城市群的创新生态系统进行评估,将有助于我们从城市群“集聚效应”视角,进一步理解不同城市创新生态系统出现差异化评价结果的原因,从而对各个城市创新生态系统的建设与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

1.3.3 采用了多元的指标评价方法

在指标评价方法上,本书针对不同指标的特征采用了不同的指标评价方法。关于创新效率和健康性的评价采用了德尔菲法,关于智慧性的评价采用了熵值法进行权重计算,关于城市群创新生态系统的评价,从耦合协调度和互补性两个方面进行了计算,以判断城市群整体上是否达到了“1+1>2”的效果。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将能更准确地评估创新生态系统各指标评价结果,有助于深化我们对于城市创新生态系统的理解,保障本研究结果更具有实践指导性。

1.3.4 丰富了城市创新数据库

本书广泛利用统计年鉴、研究报告、商业性数据库等多渠道来源,在上一版的基础上广泛搜集2018年度城市创新生态系统各类指标的相关数据,进一步丰富了本研究已搭建的城市创新数据库。在数据收集过程中,本书充分利用大数据等新型数据获取方法,系统整合不同部门发布的城市创新相关数据,拓展创新生态系统各项指标的数据获取途径,多方位对城市创新生态系统进行评价。例如,衡量城市创新生态系统智慧交互能力指标时,我们通过百度搜索“知乎网、知乎日报”指数整体日均值来体现;衡量创新效率的指标时,我们通过“猎聘网”2018年的30万个应聘信息整理、统计得出本科及以上求职人员的平均期望薪酬。这些数据实时、动态地反映了城市创新生态系统各项指标的具体情况。本研究所建立的城市创新数据库,为政府管理者、企业管理者、学者等众多用户后续展开城市创新相关的研究和分析提供了丰富的数据基础。

1.3.5 首次纵向对比了各指标排名的变化

本书首次将2016年和2018年的城市创新生态系统效率和健康性的指标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有助于我们全面了解各个城市创新生态系统的发展水平、动态变化特征,更好地分析当前城市自身创新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优势和薄弱点,从而有针对性地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全面提升城市的创新生态系统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