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忆星

一、个人简介
唐忆星(1953—),女,籍贯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中医内科副主任医师。1978年7月毕业于上海中医学院,同年进入上海中医学院附属龙华医院内科,随师全国名老中医、肺内科知名专家邵长荣。40余年来,积累了较为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应用中医中药治疗慢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哮喘、支气管扩张、肺部小结节、肺纤维化及肺部肿瘤。
二、经验方
三桑肾气汤
【药物组成】
桑白皮、桑寄生、桑椹、五味子、黄精、补骨脂、平地木、功劳叶、鹅管石、苏梗、防己、昆布。
【功效】
益肺化痰,补肾平喘。
【方解】
桑白皮、桑寄生、桑椹、五味子、黄精、补骨脂、平地木益气补肾平肝,鹅管石、苏梗、昆布益肺化痰散结。综观全方,肺、肝、肾三脏同治,清泻、攻补并用。既可补亏虚之脏气又能涤内伏之宿疾,既可泻壅塞之肺气又可补气以归原,既可逐痰又不致耗气、伤阴。
【适用范围】
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哮喘患者,疗效较好。在临证过程中根据病情随症加减,亦可运用于寒热夹杂的喘证患者。
【医案】
医案举例一:
支气管炎、两下肺支气管扩张(咳嗽)。
彭某,女,29岁。患者慢性咳嗽已有10余年。痰白黏,伴胸闷、叹息,口干但不欲饮,平素易感冒、打喷嚏。外院X线胸片等检查诊断为支气管炎及支气管扩张。长期用抗生素及止咳化痰西药,初有效,后来效果欠佳。苔白腻,舌根厚腻。
西医诊断:
支气管炎,两下肺支气管扩张。
中医辨证:
脾虚、痰湿。
治法:
益气健脾,化痰除湿。
处方:
陈皮 6g,姜半夏 9g,川朴 9g,苍白术各 9g,黄芪 9g,川芎 9g,墨旱莲 12g,车前草12g,桔梗9g,百部9g,陈葫芦3g,江剪刀草30g,黄芩9g,芡实9g。水煎服每日分2次服。
药后痰量减少,痰化则肺管通畅,咳嗽好转。同时痰咳出则胸闷、乏力相继好转。再进14剂,苔腻渐化,痰量显著减少,咳嗽基本控制,食欲增加,面色红润,精神转佳。
随访:
随访半年,入冬以来情况良好,咳嗽基本未作。
按语:
呼吸之气全赖胸中大气之鼓动。脾失健运不能化为精微而聚湿为痰,痰湿上扰于肺,肺失宣降,气逆肺咳。中医认为,脾阳虚弱不能运化,久则聚为痰浊。治病必求于本,健脾才能助运化,从而可起到除湿消炎的作用。配用白术、陈葫芦,增强健脾利湿之功;黄芪益气补肺,使肺脾二气恢复而邪不侵。值得一提的是,加用车前草、江剪刀草、黄芩凉性药与半夏、陈皮温性药相配,清热而不致过寒,化痰而不致过燥。同时,现代药理研究显示,江剪刀草有抗炎效果。
医案举例二:
哮喘(喘证)
张某,女,47岁。哮喘20余年,频繁发作。2010年以来哮喘持续发作,长期服用“氨茶碱”及激素治疗,外用舒利迭(沙美特罗替卡松气雾剂),自备氧气袋。2011年3月15日因哮喘持续状态而住院,经抗炎治疗后病情好转出院。
刻下:
面色萎黄,动则气急,晨起喉中有哮鸣音,胸闷气短、咳痰不畅、口渴喜热饮,大便两日1次、较干结,有时需用开塞露。舌质红、苔薄,脉小滑。
中医辨证:
痰壅。
治法:
豁痰平喘,佐以通腑。
处方:
桑白皮 12g,麻黄 9g,细辛 6g,苍耳子 12g,鹅管石 12g,款冬 9g,嫩射干 12g,茯苓 12g,紫菀 9g,川桂枝 6g,大白芍 12g,胡颓叶 12g,柴胡 9g,地龙 9g,辛夷 4.5g,桃仁12g。
7剂后,哮喘有所控制,但胸闷、腹胀、鼻痒、大便不畅、舌质红、苔薄白、脉小滑。拟在上方止咳平喘基础上,佐以通腑逐痰。
处方:
桑白皮 9g,地龙 9g,全瓜蒌 15g,茵陈9g,胡颓叶15g,藿香 9g,芦荟 5g,蝉蜕6g,生川大黄(后下) 4.5g,大白芍15g,款冬 12g。
服药后便畅痰除,急性哮喘基本未发作,偶见胸闷不舒,至今仍上班。
按语:
气郁痰壅伴胸闷便秘致喘息,要适当加用通泄药物。中医认为,肺与大肠相表里,六腑以通为用。大黄等攻下药能导滞通腑,从而起到清肺涤痰的作用。自古以来,大黄即用作泻剂。如《神农本草经》称大黄能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根据研究,大黄具有较强的抗菌抗炎作用,可以促进肠蠕动,从而加速血液淋巴循环,有利于炎症吸收。剂量应根据患者及耐受力适当调整增加,以既不伤正气又达到祛邪为目的,使腑气畅通而肺肠热清。肺气清降则喘自平。芦荟性寒,味甘淡,有清热生津之功,最大的优点即性不滋腻,生津而不恋邪,与大黄相伍共奏润肠通腑作用。桃仁不仅能止咳平喘,又有活血化瘀、润肠通腑之功。加入桃仁后,既润肠通便利腑气,又活血逐瘀通血脉,共奏止咳平喘、降肺气之功。
三、古方经验
金铃子散
金铃子散出于《太平圣惠方》,由川楝子、延胡索组成。川楝子是泄气分之药,延胡索为行血分之药。二药共奏疏肝行气止痛功效。李时珍高度评价该方,用之妙不可言,方虽小制,配合存神,却有应手取愈之功。该方临床多应用于胃脘痛和疝气痛、经行腹痛等。但唯独邵长荣触类旁通开辟蹊径,用于因思虑过度、情志不畅所致的干咳、慢性咽炎。
咳嗽一症,若见咳止咳,难以治愈。慢性咳嗽大多因气郁伴宣泄不利,思则气结,思虑过度和情志不畅,日久导致肝失条达,气机疏泄不利而致。肝郁之气循经上逆于咽喉,故导致咽喉作梗,干痒疼痛。又气机不利,肺气难以肃降,则气逆、咳呛;气郁于胸,则胸肋胀满;气不载津,津少则口干作痒。经曰:木郁达之。所以疏肝理气使肝气条达,气机宣泄通畅,是治疗本病的关键。金铃子散既能行郁结之气,又能泄郁结之热。邵长荣选用此方可谓是合情(病情)合理(病理、药理),体现了其对古方的热情和选方用药的独到之处。
【医案】
方某,女,55岁。咳嗽月余,加重1个月。自诉经常咳嗽、咽干且痛。每遇劳累,工作紧张,思虑过度,烦躁不悦,咳嗽发作频繁。初用多种抗生素、止咳药,效果不佳。察苔薄少津,舌质偏红,脉细弦。
中医辨证:
肝郁气逆,肺失肃降。
治法:
疏肝宣肺,止咳利咽,佐以祛风活血和胃。
处方:
川楝子12g,延胡索12g,西青果6g,郁金9g,柴胡9g,赤白芍各9g,平地木12g,功劳叶15g,葛根9g,川芎6g,白芷9g,焦六曲12g,谷麦芽各12g,荆防风各9g,石菖蒲9g。
服药1周后,咳嗽咽痒好转。再以原方加味服用3周以巩固疗效,门诊随访效果佳。
按语:
该患者是教师且担任班主任工作,由于工作紧张繁忙压力大,思虑过度,经常咳嗽。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及特征考虑为慢性咽炎伴支气管炎,属肝郁气逆咳嗽。金铃子散为主,疏肝理气,行滞消郁;西青果补咽清肝,以消咽喉之郁热。柴胡、郁金一疏一降,使气机通畅。赤芍、白芍走血走气,调和营卫气血。平地木、功劳叶平肝清热,化痰止咳。葛根、川芎、白芷、荆防风则祛风、解肌、止痛。焦六曲、谷麦芽、石菖蒲和胃醒脾。诸药联用,使肝气得平,肺气得肃降,营卫调和,气机通畅,而使病情好转。
四、用药经验
(一)单味药
1.麻黄
麻黄首载于《神农本草经》。自汉代张仲景创制麻黄汤以来,历代医家都认为它是一味辛温解表、宣肺平喘的中药。因其性味辛温,故多用于实喘之偏寒者。但邵长荣认为经恰当配伍,寒热之喘都可应用。麻黄剂量因人因地因证制宜。麻黄发汗,在临证中可以用麻黄根来治疗兼有自汗的哮喘患者。而对患有心脏病、血压偏高及体质虚弱者,当慎用或禁用此药。
2.款冬花
此药具有较好的化痰止咳作用。不过单用药力较薄,故多喜在复方中配用。因其性稍兼湿燥,故常炙用。
3.补骨脂
此药系辛苦大温之品,具有补肾壮阳、温肾纳气之功,对肾不纳气兼肺虚者,是一味治本之要药,常与胡桃肉等温补肾阳之品合用。所以本药不但可以治本也可治标,对于即使不是肾虚的哮喘患者以及热象不太明显且无咯血者,可加强祛痰平喘之效。因为此药有类似皮质激素的功能,亦可松弛支气管平滑肌。
4.车前草/车前子
此药一般用于利尿消肿。邵长荣认为此药既可利颜面及下肢水肿,亦可消肺脏之肿。咳喘不息,多是痰饮壅肺及水湿之邪作祟。当然也可应用车前子清利之,水清痰除,肺野清晰,气道通畅,则喘咳可平。临证中用此药疗效好。
(二)药对
1.嫩射干配胡颓叶
射干味苦性寒,能清热利咽、平喘祛痰。胡颓叶味酸性平,有收敛肺气之功,止咳平喘。《本草纲目》指出胡颓叶主治“肺虚短气。”在临证中对纳开合互济,宣敛相剂,起到相辅相成的功效。
2.胡颓叶配太子参
此药对为邵长荣从古方清肺散中演变而来。二药相配,益气补肺,适用于咳喘缓解期。可提高患者机体免疫功能,减少咳嗽反复发作。对体虚及少汗儿童咳喘患者尤其适宜。
3.青皮配陈皮
临床上有不少慢性咳嗽患者因过多使用苦寒败胃药物引起脾虚湿困。此外,久咳则气机失调,肝失疏泄,影响脾的运化功能。邵长荣在方中往往加入青皮和陈皮。青皮平肝柔肝,陈皮健脾化痰。对久咳患者抑木培土,使肝脾和、肺气宣降通利。
在临床中的药对还有很多,如柴胡配前胡、川芎配昆布、枳壳配枳实、茯苓配猪苓、徐长卿配枇杷叶、平地木配功劳叶等等。
(三)组药——辛夷、黄芩、路路通、蝉蜕、川芎、石菖蒲
临床常见支气管扩张、慢性支气管炎伴有鼻炎,哮喘伴有过敏性鼻炎,在治疗上不可只局限于治疗肺,要鼻肺同治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辛夷散风解表,黄芩清利湿热,路路通祛风通络。三药在临床上往往是治疗过敏性鼻炎的常用药,常用于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炎、副鼻窦炎等造成的鼻腔流涕。蝉蜕属祛风透疹之品,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具有抑制过敏介质释放的作用。用蝉蜕抗过敏,可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减少痰液,与提高免疫功能的药物联用,岂非更妙。川芎对呼吸中枢有兴奋作用,而应用川芎活血化瘀治疗哮喘是邵长荣的一个宝贵经验。石菖蒲可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的痉挛,对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胸闷气急患者也有解痉平喘的功效。临床中有许多患者胸闷、皮肤作痒,邵长荣在处方中往往加入此药以减轻哮喘发作,改善症状。
中医认为,久病必瘀。哮喘长期失治屡次复发,日久必瘀,而瘀血又能诱发和加重哮喘复发。现代研究认为,瘀血患者常胸闷伴有血液循环障碍。肺血液循环正常是保证人体气机正常出入的根本。最新研究发现,哮喘发作时肺血液循环功能障碍,血小板聚集,血黏度增加,血液流动速率减慢,释放许多活性因子。所以,久病哮喘患者务必采用益气活血两法同治。活血化瘀中药不仅能改善血液循环,而且还可抵抗和抑制哮喘发作的生物活性因子的病理作用。活血化瘀法为治疗支气管哮喘开拓了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