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节 慢性肾小球肾炎
一、慢性肾小球肾炎病人(拟行肾穿刺)“一病一品”护理路径
二、慢性肾小球肾炎病人“一病一品”护理方案
慢性肾小球肾炎(chronic glomerulonephritis)简称慢性肾炎,是指以慢性肾炎综合征(包括蛋白尿、血尿、高血压、水肿)为基本临床表现,病情迁延,病变缓慢进展,可有不同程度的肾功能减退,最终发展为慢性肾衰竭的一组肾小球疾病。慢性肾炎起病缓慢,病程迁延,临床表现多样。慢性肾炎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青中年为主,男性多见。
(一)慢性肾小球肾炎病人入院时
【热心接】
1.入院介绍
详见第一章第一节相关内容。
2.一般评估
详见第一章第一节相关内容。
3.专科评估
(1)营养评估及护理措施:
详见第一章第五节相关内容。
(2)水肿评估
1)评估方法:使用肾脏科病人水肿评估记录表进行水肿评估,见附录37,同时根据肾穿刺病人护理落实记录表对病人进行护理,见附录38。
2)护理措施:保持床铺整洁平整无皱褶,移动病人时避免拖、拉、拽等动作,减少摩擦力和剪切力。水肿严重、下地活动困难者,卧床时应勤翻身,经常更换体位,避免皮肤长时间受压。眼睑、面部水肿明显者,枕头应稍高些;胸腔积液者宜半卧位;阴囊水肿者宜用托带将阴囊托起。为病人剪短指(趾)甲,穿宽松舒适衣裤。平时用温水洗浴,避免用力搓洗或抓挠皮肤,以免皮肤破溃。
(3)血尿、蛋白尿的评估
1)评估方法:血尿分为肉眼和镜下血尿,前者是指尿液呈红色或洗肉水样色;镜下血尿是指尿色正常,新鲜尿离心后尿沉渣每高倍镜视野红细胞大于3个。护士应协助医师评估病人尿液的颜色、性状、尿中有无血块、血尿的诱因、伴随症状、伴随体征、了解既往疾病史、用药情况、异常化验指标和检查结果。
2)护理措施:协助病人正确留取各类尿标本并及时送检,同时观察尿液的颜色及性质并做好记录。
4.症状护理
高血压:根据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和欧洲高血压学会(ESH)动脉高血压管理工作组制定的动脉高血压管理指南,如果病人出现血压高于160/100mmHg,伴或不伴有头晕、头痛、视物模糊等症状,应立即将测量值告知医师,询问是否有降压药物治疗,并指导病人卧床休息,医护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二)慢性肾小球肾炎病人住院中
【耐心讲】
1.病因
慢性肾小球肾炎是临床常见疾病,其病理类型多样,绝大多数由不同病因、不同病理类型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发展而来,仅少数由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所致。其发病机制主要与原发病的免疫炎症损伤有关。此外,高血压、大量蛋白尿、高血脂等非免疫因素亦参与其慢性化进程。
2.临床表现
慢性肾小球肾炎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青中年男性为主。本病症状轻重不一,起病方式和临床表现多样。多数起病隐匿、缓慢,病情逐渐发展,有蛋白尿、血尿及不同程度的高血压、水肿和肾功能损害的表现,早期可有体倦乏力、腰膝酸痛、食欲减退等,水肿时有时无,且多为眼睑和/或下肢的轻、中度水肿,晚期持续存在。此外,部分病人以高血压为突出表现,甚至出现高血压脑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眼底出血及视神经盘水肿等。此病病情时轻时重,病情迁延反复,肾功能渐进性减退,最终发展至终末期肾衰竭。
3.辅助检查
慢性肾小球肾炎常用辅助检查包括尿液检查、血液检查、B超检查、肾活体组织检查。
(1)尿液检查:
常见检查包括尿常规、尿沉渣、尿相位差镜检、尿白细胞分类、尿蛋白电泳、β2微球蛋白、肾损伤、24h尿蛋白定量、24h肌酐清除率等。尿蛋白检测有两种方法:一是检测24h尿总蛋白排泄率,>150mg/24h诊断为蛋白尿,<1.5g/24h为少量蛋白尿,1.5~3.5g/24h为中等量蛋白尿,>3.5g/24h为大量蛋白尿;二是测定随机尿的总蛋白/肌酐比值。随机尿白蛋白/肌酐比值:正常<30mg/g,30~300mg/g为微量白蛋白尿,>300mg/g为临床蛋白尿。如果尿白蛋白/肌酐比值明显增高(500~1 000mg/g),也可以选择测尿总蛋白/肌酐比值。尿标本种类繁多,留取标本时要告知病人正确留取尿标本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1)尿常规、尿沉渣、蛋白电泳、肾早损等检查留取方法:留取晨起后第1次尿液的中段尿放入清洁容器内,放在标本车上及时送检,尿液被污染、放置时间过长、留尿前饮水过多都会影响检查结果。
2)24h尿蛋白定量、24h肌酐清除率、24h尿离子等检查留取方法:将当日早晨7点第1次尿弃去,从第2次开始保留至次日早上7点的第一次尿,全部留在一个容器内,混匀,测量总尿量并留取一部分放在标本瓶内,再将总尿量告诉护士,由护士记录在化验单上。
3)尿相位差镜检及尿白细胞分类:每天早上7:30留尿于尿标本瓶中,即刻送检,一定要保证尿液的新鲜。
(2)血液检查:
常见检查包括血常规、红细胞沉降率、凝血功能、免疫球蛋白、补体、ANCA、GBM、肾功能、电解质、血白蛋白等。抽血注意事项:
1)饮食:大多检查项目要求清晨空腹采血。肝功能、血脂、凝血等项目要求禁食12~16h。做内生肌酐清除率测定前3d进食素食,避免剧烈运动,补充足量的水。
2)睡眠与运动:保证睡眠充足,平静下抽血,避免剧烈运动和情绪激动。
3)提前询问病人是否有晕血史。
4)药物:许多药物对化验结果有影响,如维生素C、雌激素、降血脂药等,护士了解病人近期用药情况,如不能停药,根据药物特性,恰当评估药物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5)生理差异:性别、年龄、昼夜节律、季节变动、生理周期等都会对检验结果有影响。
6)抽血后配合及注意事项:“一松”(抽血后松止血带、松拳)、“二压”(棉签压针孔5~10min)、“三敷”(有淤血,24h后温毛巾湿敷,促进淤血吸收)。
(3)B超检查:
可了解泌尿系统器官的形态、位置、功能以及有无占位性病变,从而协助诊断。注意事项:检查前1d素食,当日晨禁食禁水、排空大小便、少说话、不吸烟、不嚼口香糖。
(4)肾脏活体组织检查:
是明确肾脏病变的重要方法,对病人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检查前后注意事项见本节专科护理品牌。
4.治疗及预后
根据肾脏活体组织检查的病理类型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同时加强预防和延缓慢性肾衰竭进展的综合防治措施,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1)饮食治疗的原则:
慢性肾小球肾炎病人应给予低盐、低脂饮食,根据肾功能调整蛋白质的摄入,同时控制饮食中磷的摄入,达到减轻肾小球高压、高灌注与高滤过状态,延缓肾小球硬化的作用。水肿病人应限制水分的摄入。
(2)控制血压:
尤其是控制肾内毛细血管高血压是延缓慢性肾衰竭进展的重要措施,可以防止肾功能减退或使已经受损的肾功能有所改善,防止发生心血管疾病的合并症,并改善远期预后。主要降压方法包括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包括低盐饮食(限制钠的摄入)、戒烟、限制饮酒、适当锻炼等。药物治疗应选用对肾脏有保护作用的,多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药(ARB)、钙通道阻滞药(CCB)、利尿药和β受体阻滞药等。降压原则见表1-42。
表1-42 慢性肾小球肾炎的降压治疗原则
(3)利尿消肿:
应用血浆或人血白蛋白或其他扩张血管药物后使用利尿药利尿消肿,排出身体多余水分。代谢异常是利尿药的常见不良反应,护士应密切记录病人出入量,观察生命体征和电解质的变化。
(4)抗凝治疗:
当血清白蛋白低于2.5g/dl(25g/L)时,发生血栓并发症的风险明显增加。严重水肿导致活动减少、肥胖、病情反复发作或者入院做手术等,可进一步增加血栓发生的风险,对于高危病人需要给予低剂量的预防性抗凝治疗。应用此类药物注意事项:①过敏、血小板减少、凝血功能异常或活动性出血者禁用,消化性溃疡、易出血性手术后、动脉性高血压者慎用;②定期检测血小板计数、凝血功能、大便潜血、血钾及肝功能;③密切观察皮肤、口腔黏膜有无出血点。
(5)抑制免疫反应:
不同病理类型的慢性肾小球肾炎其发病机制多为免疫介导的炎症反应。常用疗法:①激素疗法:糖皮质激素。②细胞毒药物:环磷酰胺,应用时酌情增加饮水,预防出血性膀胱炎。③免疫抑制药:使用时观察白细胞或血小板是否明显减少,注意监测肝肾功能。
(6)血液透析:
慢性肾小球肾炎基础上的急性肾功能衰竭或病情迁延恶化,肾功能渐进性减退,发展至终末期肾功能衰竭时,需要为其进行血液透析治疗,替代受损的肾功能。
(7)避免加重肾损害的因素:
感染、低血容量、脱水、劳累、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妊娠及应用肾毒性药物均有可能损伤肾功能,应避免这些诱因的发生。
5.药物主要为降压药
(1)常用的有ACEI、ARB、CCB、利尿剂和β受体阻滞剂等。
1)ACEI及ARB:ACEI的副作用主要有高钾血症、肾功能减退和干咳等;ARB的副作用较少。在应用ACEI、ARB过程中要注意观察病人肾功能、血清钾及血容量的变化,对伴有肾动脉狭窄的病人要慎用和禁用,妊娠病人禁用ACEI。
2)CCB:目前合用最多的就是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DCCB),一般多用第二代、第三代的长效制剂,但它对降低蛋白尿的作用小于ACEI和ARB。
3)利尿剂和β受体阻滞剂:以往认为这两类药会影响糖代谢、增加体重、降低胰岛素的敏感性,减少骨骼肌微循环血流量,因此不作为糖尿病病人治疗的一线用药。但是根据目前研究和临床实践,利尿剂和ACEI或ARB联合应用不仅降压效果好,还可以提高ACEI/ARB降尿蛋白的作用。由于使用的是小剂量利尿剂而不是以往的大剂量,因此对糖代谢的影响不大。而小剂量β受体阻滞剂并不影响体重也不会产生高胰岛毒血症,长期应用反而具有保护心脏、避免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尤其具有降低心梗病人死亡率的作用。因此,当合并劳力型心绞痛、陈旧性心肌梗死时可首选β受体阻滞剂。高血压伴充血性心力衰竭病人,肺气肿和支气管哮喘病人,禁用β受体阻断药。使用时需注意直立性低血压。
(2)用药注意事项
1)更换体位时动作缓慢、轻柔,以免血压突然变化。
2)根据高血压程度选用药物:轻度高血压,血压稍高且不稳定者,可采用控制体重,低盐、低脂饮食和适当的体育锻炼;高血压危象或高血压脑病的病人宜用硝普钠等静脉给药。
3)剂量个体化:不同的病人或同一病人不同的病程时期所需剂量不同。年轻的病人交感神经功能较强,心收缩力强、心率较快,β受体阻断药效果较好;老年人心血管功能和药物代谢能力均下降,且易出现直立性低血压,所以,宜选用作用温和的抗高血压药。
4)联合用药:现有的抗高血压药长期单独应用时,其效力常会降低,加大剂量又易引起不良反应,难以继续应用。所以,实践中多采用联合用药的方法,以提高疗效,减少副作用。
5)不断评价疗效和安全性:定期测量血压,使血压维持在正常水平,尽量降低药物的不良反应,如果某一药物引起了不良反应时,应当更换病人易接受的另一种药物,随时注意调整药物剂量。应随时注意联合用药的效果,避免可能发生不利反应的两种以上药物合用。
6.饮食
饮食是肾脏病病人治疗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陆续推出各种肾脏病饮食方案。合理的治疗饮食能够纠正水、电解质、代谢紊乱;维持最佳营养状态;保护肾功能;延缓肾脏病进展;防止并发症;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改善病人生活质量和结局;保证身体健康,因此依据病人实际情况做好病人饮食护理。
(1)优质蛋白:
给予正常量0.8~1.0g/(kg·d)的优质蛋白(富含必需氨基酸的动物蛋白饮食。热量要保证充分,每日不应少于126~147kJ/kg(30~35kcal/kg)。
(2)低盐:
水肿时应低盐(<3g/d)饮食。
(3)低脂:
为减轻高脂血症,应少进富含饱和脂肪酸(动物油脂)的饮食,而多吃富含多聚不饱和脂肪酸(如植物油、鱼油)饮食。
(4)可溶性纤维:
多吃富含可溶性纤维(如燕麦、米糠及豆类)的饮食。
7.运动
病人一旦被诊断为慢性肾炎,在开始阶段,不论症状轻重,都应以休息为主,积极治疗,定期观察病情变化。如病情好转,水肿消退,血压恢复正常,尿蛋白、红细胞以及各种管型微量、肾功能稳定,则一个月后可以适当活动或从事轻体力劳动。应该避免较强体力劳动,活动量应该缓慢增加,以促进体力的恢复。活动时预防呼吸道等感染的发生。凡存在血尿严重以及大量蛋白尿者;明显水肿甚至胸水、腹水以及全身水肿者;严重高血压、头晕者;有进行性肾功能减退病人,均应卧床休息和积极治疗。
【细心观】
1.临床表现及各种并发症征象
(1)每天询问病人不适主诉,观察病人皮肤有无水肿、出血点、皮疹,口腔有无黏膜出血,有无咳嗽、咳痰,痰液性状,有无胸闷、喘憋、缺氧等呼吸衰竭表现,遵医嘱吸氧、卧床休息、限制活动。
(2)观察各种征象:对于肾功能异常者,注意有无尿毒症早期征象,如头痛、嗜睡、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尿少和出血倾向等;注意有无心脏损害的征象,如心悸、脉搏增快、交替脉、心律失常,严重时可出现呼吸困难,夜间不能平卧、烦躁不安等心力衰竭表现;恶性高血压者,注意有无高血压脑病征象,如剧烈头痛、呕吐、黑矇和抽搐等,须定时测血压;严密观察和监测各种药物的疗效及不良反应。
2.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变化,及各种实验室检查结果,注意贫血及血栓风险,肾功能进展情况等。
3.观察尿液的颜色、性状(血尿、蛋白尿等)、次数及尿量。
4.每天评估病人水肿的程度及皮肤完整性,监测每天出入量及体重的变化,并正确记录。
5.观察病人的情绪状态,病人心理有无焦虑、消极、悲观厌世等负面情绪,及时排忧。
【诚心帮】
1.生活协助(老年、高危、生活无法自理者)
对于年老、病情危重及卧床病人,护士主动询问生活需求并提供生活护理。保持床单位清洁、平整、干燥,严重者给予气垫床或者局部皮肤保护,预防压力性损伤,做好安全防范的宣教,随时关注病人需求,及时给予帮助。大量蛋白尿者应卧床休息,协助生活护理。在肾功能不全时,因尿素氮等代谢产物在体内潴留,刺激口腔黏膜易致口腔溃疡,应加强卫生宣教,可使用生理盐水漱口,做好口腔护理。
2.协助辅助检查(外出检查、标本留取)
行动不便及年老体弱病人,护士做好安全防范,外出检查提供轮椅,并专人陪同,避免磕碰、坠床、跌倒等不良事件发生;对于认知障碍或者记忆不佳的病人护士督促协助标本的留取。
3.出入量及体重监测
对于需要记录出入液量和监测体重的病人,护士指导出入液量及体重的正确记录与监测方法,并随时督促提醒。对视力欠佳及年老体弱者帮助测量体重及尿量。
4.心理护理
护士做好负性情绪病人的心理护理。2016年日本肾脏病学会提出激素依赖性或频繁复发性儿童肾病综合征,缓解精神压力可有效预防疾病复发,因此,该类病人推荐缓解精神压力。但是,缓解精神压力是否可有效预防成人肾病综合征复发尚不明确。但我们还是推荐对紧张焦虑的病人,护士应该做好心理护理,注意观察病人心理改变,减轻恐惧及焦虑等不良情绪,做好心理疏导,协助病人调整心态。
(三)慢性肾小球肾炎病人出院时
【温馨送】
病人出院时,温馨提醒病人持续治疗,争取早日康复。
1.出院指导
(1)告知病人出院手续办理流程。
(2)慢性肾小球肾炎病人出院注意事项
1)注意休息,避免受凉、感冒、劳累和剧烈的体育运动,注意1个月内避免腰部用力。
2)遵医嘱按时服药,勿擅自加药或减量,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长期用药需要注意观察药物的疗效及不良反应。
3)遵医嘱合理饮食,高热量、低盐、低脂、优质低蛋白、富含维生素、矿物质易消化的饮食,避免刺激性食物。注意个人卫生,居所定时通风,避免感染的发生。
4)乐观开朗,避免情绪激动,保持对疾病治疗的信心,在医师允许下方可妊娠。
5)透析病人遵医嘱按时规律透析,保护好透析通路。
6)定期复诊。
2.复诊及联系方式
告知病人定期复诊,出现生命体征异常情况随时就医。并嘱病人随身携带病人登记卡,注明姓名、年龄、诊断、单位、家庭地址、联系电话等,便于及时联系抢救治疗。
3.满意度调查
邀请病人参与医院医护服务的满意度调查。
(四)慢性肾小球肾炎病人出院后
【爱心访】
建立肾内科常规出院病人随访表,见附录39。病人出院后一周由病房护士电话随访一次,督促病人继续治疗,了解病人的依从性和执行力,询问病人在执行过程中是否遇到问题,及时给予解答,随访内容包括:
1.病情是否稳定,定期随诊提醒。
2.穿刺伤口有无不适,是否遵医嘱避免腰部用力。
3.病人用药效果及有无副作用。
4.容量水肿有无变化,有无关注尿量及体重改变。
5.皮肤有无破损及护理等。
6.饮食是否按照医师医嘱低盐饮食,注意合理蛋白摄入。
7.鼓励病人自我护理,增强自理能力,生活规律,合理饮食,适当运动。
三、慢性肾小球肾炎病人“一病一品”专科护理品牌
专科护理品牌:肾穿刺专科护理方法
1.意义
肾穿刺活检术属于有创操作,可以协助疾病的诊断,明确病理分型,对于指导治疗及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由于肾穿刺操作存在出血风险,病人需绝对卧床,易导致不适、尿潴留等问题,此外,因不了解肾穿刺,病人普遍存在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护士通过给予病人24h全方位观察和照护,有助于预防和减轻以上问题的发生,对为病人提供优质的护理具有重要意义。
2.方法
(1)术前:
指南推荐,为病人及其照顾者提供关于肾穿刺的知识和教育,包括目的、风险、并发症、围术期管理、焦虑问题等。分别于手术前三天、前一天、手术当天对病人进行肾穿刺知识讲解,包括肾穿刺的目的、意义、过程、术前准备和术后注意事项、并发症等,通过多次强化,让病人了解肾穿刺活检术的简要过程,有针对性的给予心理疏导,缓解精神压力,使其积极主动配合操作。肾穿刺活检术前病人焦虑水平较高,多是因为病人对肾穿刺活检术不了解,因此,术前护士需评估病人肾穿知识知晓情况,实施个性化宣教。通过综合护理干预,缓解病人焦虑水平,以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更有利于病人术后康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1)3件用物:尿垫、尿壶和吸水管。
2)3“空”:肾穿刺当天空腹(手术前一天晚10点后至手术结束前禁食水),排空大小便(分别于手术前一天晚7点和手术当天早7点各使用甘油灌肠剂灌肠一次),空身穿病号服。
3)2项练习:憋气及床上小便:正常呼吸时肾脏随呼吸上下移动,如果肾穿刺时呼吸则会划伤肾脏,导致出血,后果严重。所以在肾穿刺前,一定要练习憋气以便顺利进行肾穿刺。练习憋气时要摆好体位,平趴在床上,腹部下面垫一个枕头,使腰部呈水平,胸及肩膀往床上贴近,头向左侧直接枕在床上,手向前伸。摆好位置后开始练习憋气,慢慢地练习吸气,一直吸到最大量,然后憋住,此时不能再吸气也不能吐气,要一动不动地趴住,坚持15~20s后吐气、放松,再重复练习。肾穿后必须在床上静卧24h才能下床,因此,需要在肾穿刺前,预先练习床上小便,事先练习,以减少因排尿障碍而导尿的几率,避免导尿给病人带来的痛苦。
4)2个“好”:保证排便通畅和睡眠好(若便秘则行穿刺前2d遵医嘱服用通便药。肾穿前以素食最佳,勿食豆类、肉类、奶类等易产气食物,以免造成B超显示肾脏不清,无法进行穿刺)。
(2)术后
1)生命体征监测:病人术后回病房后分别在即刻、0.5h、1h、2h测量血压,询问病人不适主诉。术后密切观察血压变化,术后24h每班监测病人的体温变化情况,注意有无发热、尿频、尿急、白细胞增高等异常,并及时通知医师处理。
2)尿色的观察:病人肾穿刺手术后,对尿液性质的观察有助于了解肾脏组织有无出血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肾穿后几乎每例病人皆有镜下血尿,一般常在1~2d内自行消失,肉眼血尿发生率多在5%以下。病人排尿后,观察小便的性质,了解有无肉眼血尿、有无血凝块、尿色是否清亮、有无混浊和絮状物。如有肉眼血尿者应延长卧床时间直至肉眼血尿消失,同时密切观察有无其他不适。
3)伤口的观察:观察穿刺点局部有无出血,有无红、肿、化脓等感染迹象,如出现较多渗血渗液应及时更换敷料,改用棉垫加压覆盖,保持穿刺点敷料清洁干燥。
4)饮水指导:嘱咐病人少量多次饮水(限制进水的病人除外),促使尽早排尿,有利于出血情况的观察及尿路冲洗;有排尿困难者,要尽早采取措施,如诱导排尿法、热敷或按摩膀胱区、听流水声,必要时留置尿管,观察尿液性质,将前3次尿液送检。
5)活动指导:肾穿刺术后,需绝对平卧6h,待病情允许后方可翻身。绝对卧床24h后可下床活动。国外多在门诊行肾穿刺术,一般平卧4h左右即可下床活动,6h后可以离开病区,目前,为病人安全考虑,仍按照卧床24h进行术后护理。术后24h后,如无异常可起床轻微活动,注意“下床三步曲”(详见第一章第六节),第一次如厕要有人陪同,避免病人发生跌倒。术后一周内限制活动,应避免做弯腰、扭腰及使用腹压等动作,一个月内避免剧烈运动和提重物。但对于高危病人肾活检术后卧位及下床时间需要根据病人具体情况进行。
6)饮食指导:饮食宜少盐清淡,易消化,如米汤、面条、鸡蛋汤、粥等,少吃甜食、粗纤维食物,避免产气食物如牛奶、黄豆及豆制品。进食适量水果和蔬菜,防止大便干燥,避免排便时用力增加腹压而诱发出血。
7)防压力性损伤:术后护士可在病人骶尾部贴减压贴,防止压力性损伤的发生。在将病人由俯卧位改为平卧位时,以左侧肢体为轴,身体旋转180°后变为平卧位。过床时注意保持病人与床、过床易的方向平行,嘱病人不要自己用力,避免病人的皮肤受到摩擦力或剪切力的伤害。病人术后仰卧6h后,如果病人并未出现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病人可翻身侧卧位休息。具体方法为:病人两手放于腹部,两腿屈曲,协助者站于病人一侧,一手扶住病人对侧肩部,一手扶住病人对侧髋部,轻轻将病人翻于同侧。翻身时病人避免自行用力,翻身角度无特殊要求,以病人感到舒适为准,翻身后给予后背垫软枕。穿刺后24h内都可采用此种方法协助病人翻身。
8)生活护理:卧床时期,需协助病人饮水、进食和大小便等基本的生活护理。加强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床单干净平整,查体、协助翻身、使用便器时动作轻柔,防止损伤皮肤。
9)并发症的预防与观察
出血:肾穿后出血是最常见的并发症,可导致疼痛、尿道堵塞,严重者需要手术治疗甚至导致死亡,延长病人住院时间。影响肾穿后出血的因素包括穿刺针较粗、女性、血红蛋白浓度偏低、年龄大、血压高等。根据文献报道,轻度肾周出血的发生率约为44%。大部分的较小的肾周血肿可以自行吸收,不会对病人造成伤害。为了预防出血,指南推荐:术后推荐绝对卧床6~24h,低风险病人绝对卧床6~8h后可以出院;高风险病人住院最多24h,包括急性肾损伤病人,高血压病人,老年病人,异常出血病人或需要早期应用抗凝药的病人。对于肾穿术后并发肉眼血尿的护理,应鼓励病人少量多次饮水,800~1 200ml/d,以防血块形成堵塞尿管。若出现肾区绞痛及血尿明显者,考虑存在血块堵塞肾盂及输尿管的可能,遵医嘱给予静脉补液、止血治疗,并延长卧床时间,直到肉眼血尿消失。对于肾穿后并发肾周血肿的护理,术后病人诉剧烈的腹痛、腰痛时应检查穿刺部位有无压痛或膨隆,如有立即通知医师给予及时处理。遵医嘱使用止血药物和抗生素,适当延长卧床休息时间,观察血压、脉搏的变化,必要时输血。肾周血肿病人保持大便通畅,腰部不要用力,切忌热敷或按摩。术后1周内避免剧烈运动,1~3d后B超复查血肿消失情况。
尿潴留:常与平卧位肢体制动所致的排尿姿势改变,以及担心穿刺处出血等多种因素有关。可与病人沟通,多做解释和安慰,利用条件反射诱导排尿,如听流水声,用温水清洗会阴,并在病人排尿时提供隐私保护。一般在局部热敷、下腹部按摩或体位改变后,病人均能很快缓解并自行排尿。如诱导排尿无效,可选择在无菌操作下给予留置导尿,次日拔除。
焦虑心理:病人由于对肾穿刺的陌生和恐惧、不确定手术效果等原因,而呈现明显的应激状态,出现焦虑甚至抑郁的心理状态。针对这些负面情绪,护士应增强与病人之间的沟通交流,协助病人缓解负性情绪。
(孙文秀 田君叶 王红岩 李 桂 陈 芳 彭 涛 曹立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