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欣赏比占有更让人舒服
原文
载营魄抱一①,能无离乎?专②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③,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④开阖,能为雌⑤乎?明白四达⑥,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⑦,是谓玄德⑧。
注释
①营魄:营,水谷之精气,营魄就是魂魄。魂和魄是两回事,附着在形体上的被称为魄;附着在气上的被称为魂。一,即道。
②专:通“抟”,收敛之意。
③玄览:玄妙的镜子,指得道者的直觉主体。
④天门:耳目口鼻。这是人身体天赋的自然门户,所以老子称之为天门。
⑤雌:柔弱退让。
⑥明白四达:明白,虚的意思;四达,通的意思。明白四达,指心如明镜的大智。
⑦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世界上能做到这三点的只有两物,一是道、天地,二是母亲对儿子。老子思想中“生而不有”的思路肯定是仰观天道、俯看母亲而来。
⑧玄德:德者,得也。得道于己,叫德。玄德,指的是玄妙的德,玄妙的德接近道。
译文
形体和精神(魂魄)合一,能不分离吗?气质专一,本性纯洁,和婴儿不一样吗?洗刷心镜,它能不沾染一点灰尘吗?爱民治国,能不能不用智?耳目口鼻争相和外界接触,能退让不争吗?心如明镜,能做到无为吗?具有以上品质的人,能够生万物,养万物,(虽然如此)却不将万物据为己有,兴作万物却不自恃己能,更不主宰万物的命运,这就是最高德行,是为上德。
度阴山曰
只要你想占有的,一定是身外之物;你不想占有的,一定是与生俱来。
春秋时期,楚王打猎时丢失了一张造价不菲的弓,属下要按原路寻找,他阻止说:“失弓的是楚国人,得弓的也是楚国人,弓并没有丢,何必寻找?”
这种精神境界让人顶礼膜拜。但若干年后,孔子却发表了不同意见,孔子说:“这个南蛮子境界不高,应该把‘楚’字去掉,变成‘失弓的是人,得弓的也是人’。”
孔子评价这件事不久后,老子也知道了这个故事,更听说了孔子的评价,他也做出了评价:“失弓,得弓。”这四个字的意思是:弓和人和天地万物一样,失去它的看似是人,其实不是;得到它的理论上是人,其实也不是。弓是自然和造化的产物,是道的产物,它从道来,最终要归于道,所以说,弓丢在道那里,道得到了弓。也就是说,从道的角度看,既没有失弓也没有得弓。
佛教传入中国后,僧人们听了这个故事后,说了一个字:空。
然后他们花了大力气解释说:“楚王是空的,弓也是空的,捡到弓的人更是空的,都是空的,也就无所谓失无所谓得,所以,就是个‘空’。”
我们很容易就注意到,无论是楚王的“楚人弓,楚人得”,还是孔子的“人弓,人得”,更或是老子的“失弓,得弓”和佛家的“空”,境界固然不同,但它们的主旨相同。这个主旨就是老子在本章重点强调的“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中的“占有”问题。
弓本来属于楚王,丢失后,他对于所有物有寻找的权利,但他没有行使这种权利,下令让人立即寻找,这就是“为而不恃”(兴作万物却不自恃己能);接着,他很大度地放弃了对弓的占有,这是“生而不有”(生万物养万物,却不将万物据为己有);最后,他不但放弃了占有,反而还说“弓箭被楚人捡到也是件不错的事”,这是“长而不宰”(不强行主宰万物的命运)。
父母生养孩子,与此异曲同工。聪明的父母把孩子看成是独立体,他们不会按照自己的模样去塑造孩子,而是让孩子自我塑造。他们也不会看管孩子一辈子,把孩子变成所谓的“妈宝男”“妈宝女”。
人类和动物不一样,世界上所有的动物只是为了生存而使用极为有限的自然之物,比如空间、时间、食物、某些材料等。而人类则始终在追求远超过生存所需的身外之物。他们会尽可能地占有更大空间、更多时间、更丰富的食物,从自然界中占有能占有的全部材料,即使如此,仍然不满足,还要占有更多的人工制造物。
只有人类的占有欲才这么强大,或者说,占有欲是人的本能,是人类独有的行为。
在老子看来,人和动物应该没有区别,动物使用极为有限的自然之物,人也应该这样。人不能强行占有世界上任何事物,尤其是当人有能力占有时,就更不应该占有。人应该像狮子、老虎那些自然物一样存在着,祛除占有的欲望。没有占有欲,就不会有纷争,就不会有战争,就不会有因无法占有而产生的痛苦。
如何祛除占有欲呢?老子给出的方法在本章的开头,只要能做到本章开头这六条,就能祛除占有欲,成为拥有玄德的圣人。
一、载营魄抱一。身心合一,认真做事,不要胡思乱想,可以让内心安宁,静下来后你的占有欲会明显降低。
二、专气致柔。此处的“气”非同小可,它是真气,包括先天元气和后天宗气,在人体内部上蹿下跳地运行,是器官功能的动力,是人体的能源、能量。更玄乎的说法是,它是一股绝对存在的能量流。而“专气”是“抟气”,意为聚结真气。人通过专业训练就可以控制这股气,用意念驱赶真气到身体各个地方“旅游”,它的作用是改善微循环,畅通气血,使生理功能旺盛,所以能养生保健,恢复到婴儿时的状态。
三、涤除玄览。老子研究大师蒋锡昌说,玄览是一种象,常人闭目静坐后,脑中即出现日常声色之观象,就是玄览。修行者应把这种象完全驱出脑子,使自己的心海阔天空,不着一物,然后“专气”才能畅通无阻。道教吹捧的导引之术的第一步,就是涤除玄览,也就是调心。
四、爱民治国,少耍小聪明。
五、天门开阖,退让不争。
六、明白四达,心如明镜。
这六点,最重要的是前三点,前三点其实还是修心的问题。事实上,多数人很难成为老子所谓的拥有玄德的圣人,而无一毫占有欲。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只能尽力而为。除了老子高深莫测的方法外,还有两种方法可供参考。
第一,埃利斯在《性的心理研究》中谈道:“观看裸体有一个精神上的价值,那可以教我们学会去欣赏我们没有占有着的东西,这个教训是一切良好的社会生活的重要预备训练:小孩子应该学到看见花,而不想去采它;男人应当学到看见一个女人的美,而不想占有她。”意思是,让人从小就被灌输一种思想,这思想就是,欣赏比占有更让人幸福。
第二,人本身具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特质:一是占有,二是分享、奉献和牺牲。我们完全可以激发、鼓励分享、奉献和牺牲的特质,而对占有的特质漠然视之,隐恶扬善。
最后,我们回到本章的主题,从占有的角度说,世界上有以下几种人:第一种是有能力占有就占有,第二种是有能力占有却不占有,第三种是没能力占有仍想去占有,第四种是没能力占有则不去占有。
老子眼中,第一种是大多数人,第二种是圣人,第三种是蠢人。那么请问,第四种在老子眼中会是什么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