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同学,我对你心动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672章 古戏楼

古戏楼占地160多平方米,高9.5米,呈四合院式,内部宽敞明亮,可容纳近500人同时观戏。

其结构为木结构穿逗式,上下共两层。

正前屋檐下装饰雕刻有清代时期的叠压斗拱,拱下刻有二龙戏珠等精美图案,台口两柱上塑有文官武将的木质圆雕,屋檐两翘则镂空雕有樵夫打柴像,生动地展现了古人的生活场景。

屋顶是清代建筑常见的歇山式顶,飞檐翘角,气势非凡。

曾经,这里隔三差五就有戏班唱戏,三四千人齐聚看戏的热闹场景,是古镇居民难以忘怀的记忆。

习凉凉也算是土生土长的雍溪街人,她回忆道:“我听爷爷说,他小的时候,古戏楼隔三差五就会有戏班唱戏,三四千人聚在一起看戏,场面热闹得很!”

雍溪人不仅爱看川剧,也爱表演川剧。

老街居民刘含谷便拜在雍溪川剧团花脸名角徐连芳的门下学习。

当时的雍溪川剧团正值辉煌时期,唱花脸的徐连芳、丑角的刘同合等人正是团里的顶梁柱。

在他们的带领下,雍溪川剧团在当时的大足境内,可谓风光无限。

上世纪七十年代,雍溪川剧团生意火爆,场场爆满。

其他乡镇,甚至重庆的爱好者也慕名而来。

三四十人的剧团,每人月收入可达数十元。

然而,到了九十年代,随着电视的兴起,川剧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看戏的人少了,唱川剧的人也不唱了,古戏楼就被闲置了。

时光荏苒,由于年久失修,古戏楼变得千疮百孔,楼板及板壁大部分已经脱落,木板多数朽烂,在风雨的摧残中摇摇欲坠。

抢救保护民间文化遗产工作迫在眉睫。

2010年,雍溪成功人士共同捐款200余万元,对古戏楼进行保护性修缮,对外观进行了修复。

戏楼重获新生的同时,也给老街的“焕新”埋下了伏笔。

除了古戏楼,雍溪老街还拥有300多年历史的城隍庙(正觉寺),同时还拥有传统民俗(庙会)、曲艺(川剧)表演、手工技艺、茶馆等多类型的非物质文化要素。

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雍溪老街于2016年列入“市级历史文化名镇”,2019年列入“ZG传统村落”保护名录,而它的变身之路也就此拉开了大幕。

传统村落保护项目的实施改造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尽量保持原始建筑样貌。

当地政府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逐年对老街的基础和风貌进行升级改造。

结合AAA级景区创建工作,该镇实施了管网下地和地面、立面保护性修复工程,建成了川剧特色民宿和游客中心。

同时围绕川剧文化特色,打造了入镇牌坊、序幕花园、川戏花园等人文景观,让川剧元素贯穿整条老街,传承历史文化,留住老街记忆。

项目实行“政府主导+群众自筹+专项资金支持”的共建共筹模式,在推进过程中充分尊重原住民意愿,按照一户一策的原则实施整治,带动群众共同参与打造一个传统村落,从而也确保了传统村落保护项目建设得以高速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