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序二 心力管理:人本管理的题中应有之义
黑松林这家企业规模不大,但给人的感觉是运作很好,可以用精致、精彩、精妙绝伦来形容。搞企业,不一定都求其大,但要求其精、求其专、求其优、求其特、求其强,做到小而精、小而专、小而优、小而特、小而强,这也是成功的一种境界。刘鹏凯执掌的黑松林为什么能达到这个境界呢?我认为,关键是靠文化力,尤其是文化的凝聚力、感召力、亲和力、激励力、沟通力、导向力和约束力。可以说,文化力渗透到黑松林运作、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管理上注重细节,注重以心为本,注重心本管理,注重心力管理,这就把文化管理具体化、精细化了,把文化力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功能真正开发出来了。这是黑松林管理的显著特点。作为企业的领导者、决策者,刘鹏凯有较强的文化自觉意识,由文化自觉产生文化自信,又由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这一点,在黑松林的经营管理实践中表现得很突出。这是值得给予充分肯定的。
我对刘鹏凯的印象是一位忠诚敬业、刻苦勤奋的人士:勤于做事,勤于学习,勤于思考,勤于写作。在许多场合都能感觉到,他随时随地都在听取别人的意见、见解、观点和看法,随时随地都在学习,把知识转化为分析事务、实施文化管理的能力。他这种勤奋的品性、习惯很可贵!不仅如此,从那些企业故事中,在处事的方法上,他还能让人感觉到一种对真善美的追求,一种人间真情和善良的品格。这就属于人格魅力的范畴了。人格魅力并不是虚无缥缈的,而是体现在一系列细节、故事、言行举止之中。从这些细节、故事、言行举止中可以找到许多涉及人性、品德、情商之类的内容,让人感受到真情的涌动、爱心和暖意的流淌。这不就是心动吗?!这不就是由心动而产生的心力吗?!
一位忙于企业经营的掌门人创作出这样一本书,沿着以人为本和文化管理的路子往前走,对中国式管理进行探索,是很值得敬佩的!过去,“心力”一词就多有使用,各有各的用法,其内涵也不尽一致。本书讲的是21世纪中国一家生机勃勃的民营企业在创业创新发展中的经营管理。心力管理同心本管理、同人本管理是否相矛盾呢?我看不矛盾。以人为本是一切发展的总原则、总要求;而人本管理则是以人为本在管理领域的体现。以心为本之心,心本管理之心,心力管理之心,都是以人为本中的“人”之心。在我看来,以心为本、心本管理、心力管理同以人为本及人本管理并不矛盾,而是对以人为本、人本管理的深化和拓展,是以人为本、人本管理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它们的最佳境界。它们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而不是相割裂的。
“心”这个概念在中国哲学史、思想史上很早就被提出来并长久使用。刘鹏凯提出的心力管理自然会引起人们对“心”这个概念及其内涵的种种议论。中国传统文化是博大精深而不是单一单调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是讲“心”的,孟子曾提出“仁义礼智根于心”,这句话很重要。在道家思想中,道是最根本、最重要的概念,而对于那无形无迹、包容天地的道,唯有心才能把握,所谓“道之为道,唯心可悟”以及“以心验道,以心修道,师心从道”。在佛学思想中也是讲心的,有“三界唯心”“万法一心”的说法。佛教的《心经》很经典,只有200多字,但真正读懂并不容易。在墨家,墨子也讲心。在《墨子·经上》中就有相关描述:“闻,耳之聪也……循所闻而得其意,心之察也……言,口之利也……执所言而意得见,心之辩也。”对于儒、道、佛都讲心,曾有“三教归一”“三教本同”的说法,而“三教本同”就是三教同归于心。这样说来,是不是就可把各家各派有关“心”的说法混为一谈了呢?我想不应产生这样的误解。各家各派讲“心”,是从各家各派的思想体系出发的,是同各家各派的思想体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融为一体的,而各家各派的思想体系都有自己的结构、内涵和特色。这里提到儒、道、佛、墨都讲“心”,是为了说明“心”这一概念的重要性,即“心”这一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处的重要地位。这在申荷永的《中国文化心理学心要》一书中有很好的论述。
如今,我们常讲用心工作、用心干事、用心管理、用心服务。我们都知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根本宗旨。这里也讲了“心”,而且是“全心”,体现了为国为民做好各项工作的使命感、忠诚心和责任心。刘鹏凯是搞企业的,在企业运作中,也要竭尽心力,用心管理,用心经营,用心同客户打交道,用心同员工沟通共事,做到将心比心、以心交心、以心换心、心心相印。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刘鹏凯同员工打交道,不是一方在向另一方进行“训导”,而是一种平等、相互尊重的兄弟姐妹式沟通。这是一种双向互动地追求卓越、展现人性美和善心善意的过程,也是心灵共鸣的状态和实现“心力”传递的过程。他在实践中感悟到:心之所及,力之所达。这句话总结得好。我们常讲理论源于实践,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实践论。没有实践的总结,哪来理论的升华?企业文化理论、企业管理理论从根本上说是从企业实践、企业家的实践中创造出来的,而不是套用已有的书本知识推理、演绎出来的。
关于“心文化”的研究,刘鹏凯有自己独特的贡献。几年前,一位著名学者送给我一本书,叫《心时代:一个情感化的世界及其经济图景》,其中讲到“心经济”“心生活”的概念,认为当今人类已进入了“心时代”。这本书对读者有很大的吸引力,作者以新颖的视角观察当代经济社会生活,很有意义!最近,山东的一位作者给我送了一本《心文化新论》书稿,邀我作序。这些都是与心力管理相关的著作。我觉得,他们从不同角度结合自身的实践,研究“心文化”,探讨“心学”与当代企业的发展,这是一件好事。本书的问世,很可能会激发更多的人对心学、心力的探求兴趣,这也是一件好事。本书以理念故事化、故事理念化的形式,以细节管理,以及细节中的心本、心力管理为显著特色,独具魅力。
刘鹏凯的心力管理体现了知行合一论、知行统一论,而不是知行分割、知行分离。在中国思想史上,王阳明对心、意、知、物有过这样的阐述:“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阳明心学不是三言两语便可讲清楚的,这里由于篇幅所限不可能对他的思想体系做出细致评论,我只想对他的立意宗旨“知行合一”问题做点引述。在王阳明看来,“真知必能行”,“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他又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他还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以及“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王阳明的故里在浙江余姚,多年以前我参观过。他的一位著名弟子王心斋是江苏泰州人,可算是刘鹏凯的老乡。阳明哲学传到日本后,日本学者对“知行合一”又有了新的提法:“即知即行”“即知必行”。本书的内容、见解,都是在黑松林的管理实践中产生和形成的,处处体现了知与行、说与做、认知与实践、心意与行动、理念与行为的统一。
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华人管理学家之一徐淑英在《中国管理研究的现状及发展前景》一文中这样描述:“目前,套用西方发展起来的理论在中国进行演绎性研究主导了中国管理学研究领域。用这种方法进行的研究倾向于把成果发表在国际性杂志上,尤其是国际顶尖杂志。这类研究成果验证了已有理论或者对其情境性边界进行了延伸研究,说明了如何使用现有研究成果来解释一些新情境下出现的独特现象和问题。但这样的研究倾向对现有的理论发展只能提供有限的贡献,因为它的目的并非寻找对地方性问题的新的解释。这种方法也限制了对中国特有的重要现象以及对中国有重要影响的事件的理解。”她的这段论述,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中国管理学研究当前所存在问题的要害。我之所以对本书予以肯定和支持,并不意味着它对管理学或人本管理有多么重大的理论性突破,而是它是从企业实际出发的,是同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结合的,是把传统文化的精髓同现代企业经营管理融为一体的,正是由此产生了很好的实践价值和蓬勃的生命力,进而让人不断感悟和探求“土生土长”的中国式管理理论。
在人类的认识史上,任何一种科学理论或观点,都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反复总结、检验、修正、提升而形成的。我相信,经过不断的讨论,刘鹏凯会吸取很多有益的思想营养,进一步深化和拓展对中国式管理理论、心本管理和心力管理的认识。
贾春峰
中国市场经济研究会原副会长、资深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