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管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推荐序三 心力管理与中国传统管理哲学

中国拥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经历了几千年的文官统治,积累了丰富的(国家)治理经验,同时,在理论上有儒家、道家、兵家、法家和佛教的丰富典籍,其中的管理思想博大精深,是当代中国的国家管理、企业管理的重要思想渊源。

中国传统的管理哲学至今没有公认的概括,我在此想做一番大胆的尝试。中国传统的管理哲学以儒家哲学为主体,兼容了道家、法家、兵家的哲学,它的主要内容可概括为十个方面,而刘鹏凯的心力管理继承和发扬了中国传统的管理哲学,成为中国式管理的最好样本。

“人性本善”,以德服人的管理哲学

人性假设是管理哲学的基础,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有性恶论、性善论、性无善恶论等许多主张,但占主流的是儒家的性善论。与这种人性假设相对应的管理哲学是“以德服人”,而不是“以力服人”,即施“仁政”。孟子曰:“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以德服人的核心是爱人,孔子曰:“仁者,爱人。”爱你的下属,爱你的子民,“以至仁为德”(苏轼《道德》)。汉朝刘向提出:“善为国者,爱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

刘鹏凯正是这样做的。他相信员工的善良本性,从这一点出发,他致力于把每一位员工培养成优秀员工。他千方百计地通过细节和案例教育员工,以至于创造了“园丁法”“磨合法”“眉批法”“五道法”“春雨法”“短信法”等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员工犯了错误,他不是一罚了之,而是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帮助员工认识错误,自觉改正。员工从点点滴滴中感受到管理者的一片爱心,起到了以德服人的效果。

“载舟覆舟”,以民为本的管理哲学

儒家主张“民贵君轻”,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从哲学高度论证了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角色定位。《贞观政要》中指出:“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它以水与舟的关系作比喻,准确而形象地说明了民本哲学的内涵——不是领导者决定被领导者的命运,而是被领导者最终决定领导者的命运。“得人心者得天下”,是中国传统的管理理念,也是心力管理的价值基础。

刘鹏凯在《我的心力管理之路》一文中写道:古人云,人之力发自于心,心旺则事盛。得人心者得天下,讲的就是人心的力量。家和万事兴,兴盛靠的是心,要有心、用心、真心、诚心、全心。在企业里,当员工感到企业就是我的家时,员工就不会是“飞鸽牌”,他们就会吃了秤砣铁了心,把企业看成“永久牌”,就会把企业的利益看成自己的利益,努力工作,在所不惜。

用刘鹏凯的话来说,心力管理就是人心工程,他无微不至地关心员工:员工买了摩托车,他要送一顶安全帽;员工孩子上学了,他要送一笔助学金;员工家里来了客人,只要提出,他就派车接站,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黑松林就是一个大家庭,刘鹏凯不像领导,而更像一个慈祥的家长。

“见利思义”,以义制利的管理哲学

重义轻利是儒家的传统,因为他们认为“争利”是天下祸乱的根源。荀子曰:“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

解决办法有二:一曰“礼”,即制度约束;二曰“义”,即道德教育。

孔子强调“见利思义”,孟子则更明确地提出:“见利思义,义然后取。”在任何利益面前,都应先思考一下:这个利是否符合道德规范,是否符合社会正义,是则可取此利,否则应断然拒绝。这就是“以义制利”的管理哲学。

黑松林的文化营销就是“以义制利”的实现方式。这里的“义”就是想客户之所想,急客户之所急。

1996年的秋天,安徽发大水,铜陵市某化工厂的仓库被大水淹了。这时,黑松林的一位销售人员正好在铜陵,闻讯后立即赶到厂家。他一方面帮助把仓库里的胶搬到高处,另一方面打电话将情况汇报给厂长刘鹏凯。刘鹏凯得知后,马上派一名副厂长带着100桶新胶于第二天就赶到这家化工厂,副厂长诚恳地说:“刘厂长知道你们厂受了损失,现在正是需要赶快抢时间出产品的时候,我们是协作单位,有义务帮助你们共渡难关,这100桶胶不多,先解燃眉之急,你们安心抓紧生产吧。”这家化工厂从厂长到员工常常说起“黑松林100桶胶”的故事,他们说,现在锦上添花的事随处可见,像这样雪中送炭的企业却不多。

在黑松林的内部管理中,同样是以义制利,以黑松林的愿景、核心价值作为“义”的标准,以此来制约和指导内部的利益分配。刘鹏凯与员工之间不是雇佣关系,而是兄弟和朋友的关系,领导关怀员工,员工献身企业。员工把企业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处处表现出主人翁精神。犹如本书写的:有一次,台风“麦莎”如怒吼的雄狮,咆哮了一夜。第二天一早,许多员工提前上班,自动地投入到抢险工作中:有人在清理被风刮跑的空塑料桶,有人在捡四处吹来的垃圾袋,还有人在用木棍支撑着吹歪的树木。在车间楼顶的天台上,车间主任小丁正和两个年轻小伙子一起,用绳子将吹鼓了的大喷绘广告牌拉紧、固定,这场面如果用相机定格,就是一幅群情激昂的《战台风》。

“民无信不立”,以信立业的管理哲学

孔子认为,“民无信不立”,王安石指出,“信者不食言以从利”,领导者不能为利益所诱而丢掉诚信。“胜敌者,一时之功也;全信者,百世之利也。”(《东周列国志》)战胜敌人,只是一时的功劳,保全信誉则万世受益。这种以信立业的哲学,至今不仅是中国治国理政的信条,也是中国许多优秀企业成功的法宝。

目前,一些小企业在“假冒伪劣”上做文章,不过是饮鸩止渴。黑松林恰恰相反,把诚信看成自己的生命。刘鹏凯常对员工说的一句话是:“黑松林虽是个小厂,但我们的产品质量、服务态度、做人的准则一定要坚守诚信不欺的原则,决不能被人家小看,不能当奸商。每一位黑松林人要牢牢记住,我们的产品是有保质期的,但我们的服务、我们的诚信永远没有保质期。”

诚信经营贯穿黑松林经营的始终,渗入每个员工的意识中。有一年腊月二十六,黑松林的员工清理完库存,准备过年了,没想到下午办公室突然接到一个合肥客户打来的电话,对方非常气愤地说他们在一桶胶里发现了一根化纤丝(可能是生产过程中带进去的),他怀疑这批产品有质量问题,要求退货。当时员工基本上都已下班,刘鹏凯听说后,立即通知全厂所有人员回厂加班,并在深夜带上300箱胶直奔合肥。到达这家客户门前时,客户惊呆了。他没有想到只是一个普通的电话,就将人家厂长连夜叫来了,而且还带来了300箱胶。他为黑松林这种精神所折服,不但没有退货,还将300箱胶也都留下了。那位客户说:“你们如此讲诚信,今后非黑松林的产品我们不卖。”

“宽以济猛,猛以济宽”,宽猛相济的管理哲学

为政或管理任何一个组织,如何保持管理的平衡和谐?中国自古就主张刚柔并济,软硬兼施。所谓“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左传》)就是这个意思。

宽猛相济,带好队伍,总会碰到一个问题——奖和罚的实施。古代众多思想家、政治家达成了共识——必须赏罚严明。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就是实行这一原则的范例。唐太宗李世民用最精练的语言阐述了赏罚严明的原则:“赏当其劳,无功者自退。罚当其罪,为恶者戒惧。”(《贞观政要》)这一哲学应用最为广泛,至今方兴未艾。

刘鹏凯的心力管理是运用宽猛相济管理哲学的典范。为了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必须坚定地执行奖罚条例,刘鹏凯有功必奖,有错必罚。在黑松林,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出了问题秉公执法,摆到明处,不搞暗箱操作。但是,刘鹏凯知道罚款不是目的,使违规者吸取教训才是目的,只要当事人真正认识到错误,诚心改正,他常常把所罚之款退给本人,往往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把执法之严与关爱之宽有机地结合了起来。在宽与严之间的巧妙把握,是高超的领导艺术。

“上善若水”,以柔克刚的管理哲学

道家有许多辩证的观点,对中国的管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老子崇尚水的哲学,在管理哲学上可谓独树一帜。老子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之所恶,故几于道。”水的优势在于“善利万物而不争”,甘愿放下身段,自居低处,而取得道义上的优势。也正因此,“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的这句话提出了“以不争为争”的策略思想。在国家或企业处理外部关系、树立良好形象时,“利他”和“不争”应该是两面鲜艳的旗帜。“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水是无比柔韧的东西,但它的生命力极强,任何坚硬物体都无法抵御。所谓“水滴石穿”,形象地说明了水的威力。以弱胜强,以柔克刚,莫如水也。我们可以把这种哲学叫作“尚水哲学”。

在管理中的应用就是重视“柔”的艺术,大力发挥思想教育、道德感化、理念认同、文化育人的作用,春风化雨,取胜于无形。这就是软实力的巨大作用。黑松林在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小企业硬实力不足,怎样与大企业抗争呢?唯一的选择是“以软补硬”,靠软实力取胜。黑松林凭借心力管理提升了企业的软实力,即通过人本与心本发挥人和思想的威力,而后提升了企业绩效,实现了企业的竞争优势。黑松林对内把员工摆在主人的位置,尊重、关心、爱护,用家庭般温馨的文化吸引和留住人才,弥补了地域的偏僻等弱点,这是“尚水哲学”的成功典范。

黑松林在对外经营中,熟练地运用“以不争为争”,处理好了与经销商、竞争对手等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也体现了以柔克刚的威力。显然,这是以软补硬、靠软实力取胜的竞争模式。

“执两用中”,崇尚“中道”的管理哲学

儒家学说的另一个哲学命题是“致中和”。正如《中庸》所言,达到中和,天地各司其职,万物能共同生长、共同繁荣,实现天地物的和谐、“天人合一”。

中,即“不偏不倚,无过不及”;和,即和谐,和为贵。“和”更多的是“中”在人际关系领域的应用。不偏不倚就是“隐恶扬善,执两用中”。对于他人和下属,要隐藏他们的缺点,宣扬他们的优点,这样才能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激人向善,凝聚人心,保持和谐的氛围;在处理问题和纠纷时,要清楚事物的两面性,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恰当把握“度”而不走极端,力求公平公正。无论在国家层面还是在企业层面,管理者都应该在效率与公平、宽与严、短期与长期、精英与大众、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质量与成本、继承与创新之间,统筹兼顾,不走极端,找到恰当的平衡点。“中道”至今仍是中国管理在方法论上的一大特点。黑松林的心力管理正是这样做的。

心力管理的实质是做好经营管理诸因素之间的平衡,兼顾效率与公平、宽与严、义与利、质与量、人的使用与培养、企业效益与人心向背等相关因素。刘鹏凯是把握和善用“适度”领导艺术的大师,心力管理是处处探寻“和谐管理”的心路历程。和谐既是心力管理的目的,也是心力管理的结果。在黑松林,你可以感受到人与人的和谐,也会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它既是一个具有共同价值观的和谐的大家庭,又是一个具有文化内涵的精巧的小花园。

“道法术势”,并用互补的管理哲学

在中国的管理史中,儒家、法家、道家、兵家都提出了各自的管理主张,在管理要素方面,可以概括为道、法、术、势四大要素。

所谓“道”,道家主张“道法自然”,这里“道”指客观规律;而儒家主张“道不同,不相为谋”,这里的“道”,指管理主张、道德、信念和价值观,我们取后者的定义。

所谓“法”,就是法律、法规、制度和行为规范,既包括了法家的“法”,也包括了儒家的“礼”。

所谓“术”,韩非曰:“术者,藏之于胸中,以偶众端而潜御群臣者也。故法莫如显,而术不欲见。”术与法的不同在于,法是公开的,术是隐蔽的;法是臣民所共同执行的,术是君主所独自掌握的,是方法、手段,包括计谋和权术。

所谓“势”,主要指君主令行禁止的权势,同时也指造成某种事态的客观形势和发展趋势。法家较多地把“势”理解为权势,儒家则更多地把“势”理解为客观形势,主张“天下之势有强弱,圣人审其势而应之以权”(《审势》),做到“因时立政”(《乞裁损浮费札子》)。

法家是法、术、势的主要倡导者,在“法”“术”“势”三者之中,“法”是最根本的,但必须把三者结合起来,相辅以为用。而儒家历来主张“仁政”“德治”,更多地强调道德教化的作用。因此,儒家是以“道”为中心进行管理的。孔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这里的“道”,就是指“正当的”“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当然,儒家同时也不同程度地主张“审势”“崇礼”“明法”,宋朝苏洵明确提出“约之以礼,驱之以法”。从现代的视角来看,礼与法有相近之处——它们都属于人们的行为规范,泛而化之,可都归并为法。儒家在管理方法上也有许多建树,大体上属于“术”的范畴。宋朝欧阳修曰:“取士之方,必求其实;用人之术,当尽其材。”纵观中国历史,历代统治者大多是道法术势并用互补,而以道为中心。至今,无论在国家层面还是企业层面,仍是如此。这一管理哲学可谓深入人心。

心力管理显然是以“道”为中心的管理,“以文化人”是心力管理的精髓,同时配合必要的制度和法规,运用恰当的手段和方法,并注意审时度势,乘势而为。也就是说,它是典型的“道法术势并用互补,而以道为中心”的管理模式。

“修齐治平”,修己安人的管理哲学

中国在历史上是一个以伦理为中心的社会,伦理道德在它的管理哲学中处于关键地位,而伦理道德的推广则必须从领导者修身做起。修己的目的在于安人,安人的前提是修己。《大学》中有一句名言:“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这就是著名的“修齐治平”理论:一个人要成就大业,在社会上推广优秀道德,必须从“修身”开始,然后是“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国古代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看成是紧密联系的一个系统,是非常深刻的管理思想。《淮南子·主术训》把修身具体化了:“非澹薄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宽大无以兼覆,非慈厚无以怀众,非平正无以制断。”也就是说,清淡寡欲、清正廉洁、宽容大度、仁慈民主、公平正直,是领导者加强修养的重点。

心力管理正是从刘鹏凯的修身开始的。刘鹏凯的自我修炼,可分为两步:第一步是“心视”,第二步是“心动”。

刘鹏凯说:“善思生善果,恶思生恶果。我用‘心视’的方法透视经营,透视人生,不断拷问自己。”通过心视,刘鹏凯发现了自己内心的困惑,以及许多不恰当的想法,比如:最初,刘鹏凯认同世俗的想法——企业就是为“赚钱”,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但又觉得这种想法有许多矛盾,通过学习而达到“心动”,他改变自己的观念,树立了崭新的价值观,从而进入“自胜”的境界。他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屠刀是什么?其实,屠刀就是你的自我。在工厂,你举着那把‘屠刀’,要征服这个,要征服那个,内心是个什么滋味?反之,如果你放下自我,立地成佛,心静如水,忘我利他,你就会有一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觉,有一种如释重负的久违轻松,让人沉浸在众心合力工作的快乐之中。”这是刘鹏凯苦修心力的真实写照。

刘鹏凯的修身借助五个平台:一是读书是滋养心灵的平台,二是参观是开阔眼界的平台,三是交友是思想碰撞的平台,四是写作是理念升华的平台,五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平台。

“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管理哲学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是老子在分析研究宇宙各种事物的矛盾,找出人、地、天、道之间的联系之后,所做出的论断。这里的“自然”指的是事物发展的客观性,“道法自然”就是指“按客观规律办事”,此乃道的本质。

依据“道”的理念看世间万事万物,其生长、发育都是自然而然的事。天地万物如此,人的思想行为方式也应该如此。人要按照“道”的“自然”和“无为”的本性,保持“清净无为”的状态,因此道家提出了“无为而治”的管理哲学。这里所说的“无为”,不是说什么事都不做,而主要是指处事不以个人的主观意志代替客观规律,要顺势而为,积极引导事情自然发展,最后达到水到渠成的目的。“无为而治”不能理解为消极无为,恰恰相反,它的目的是“无不为”,以“无为”的手段达到“无不为”的目的。

老子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这里,君的“无为”,带来的是民的“有为”(自化、自正、自富、自朴)。也就是说,放手让民去“有为”,不乱干预,就会事半功倍。这才是“无为而治”的本意。历来将“无为而治”看成道家的主张,而首先提出这四个字的却是孔子。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论语》)为何说舜能无为而治呢?《大戴礼记》中,子曰:“昔者舜左禹而右皋陶,不下席而天下治。”正因为舜能任用禹、皋陶等贤臣,才能“不下席而天下治”。故而儒家无为而治的含义在于任用贤才,充分授权,众贤有为,则君可无为。这种无为而治的管理哲学,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汉初的“文景之治”,唐朝的“贞观之治”,都是无为而治的典范。

在当代中国,许多企业家把“无为而治”奉为管理的最高境界。在文化管理模式中,企业凭借优秀的文化,以及成功地“以文化人”,使各级管理者和员工各司其职,自觉主动地按企业的要求去行动,做到上下同欲,众志成城,主要领导者就可以做到“无为而无不为”了。

刘鹏凯在黑松林采用的就是接近“无为而治”的管理模式。所谓心力管理,就是通过对员工心力的发掘,使各项工作取得不竭的动力,员工众志成城,自觉奉献,实现生产经营的“自动化”;同时,刘鹏凯对下属高度授权,以至于在黑松林,领导在与不在一个样。通常,刘鹏凯大部分时间在外出差,而企业经营管理仍井井有条。

总之,刘鹏凯的心力管理不仅体现了现代管理的优秀思想,而且渗透着中国博大精深的管理哲学,是中国式的现代管理,而黑松林则成为不折不扣的“管理盆景”。

张德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