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56章 又出岔子了
一袋面粉50斤,售价51.5元。
往常一天两笼馒头,一笼馒头用一袋面,面粉成本103,销售额130多,每天毛利30多块。所以老刘曾感叹只算面本儿的话,毛利每月能达一千多。
遗憾的是房租、水电等乱七八糟的开支占去了毛利的一大半,导致每月收入只有可怜的400块。
嗯,这么一算,蒸馒头只算原料成本的话,毛利26%,其实并不低,顶得上双蛋馒头堡的毛利了。刘国强当年选择入这一行并没大问题,问题在于销量没能做上去。
店里以前销量提不上去,主要是没人去跑销路。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店里只有俩人,每天忙起来脚不沾地,闲下来了一人看店,另一人补觉。即便想去跑销路,也没人没时间。
刘向前意识到馒头店的一个重大问题——生产能力不足。
受此限制,即便真有业务,有销路,刘家馒头店也吃不下来。今天上午这次事故,便是最好的证明。
得亏老刘走之前,刘向前提了一句送货的事情。得亏问题发现的时间早,再做一笼馒头来得及。费点劲儿,算是把问题给暂时解决了。不然,第一次送货搞岔劈,刘向前再对周卫东的胃口,也不好交代。
问题来了,总不能以后每次轮到给周卫东厂里送货那天,都来这么一出吧!想要真正解决问题,必须提高店里的生产能力。
那事情就复杂了,提高生产能力,要么堆人,要么使用机器。
堆人的话,以馒头店的作息时间和工作强度,还真不好找。找来人了,怎么开工资也是个问题,自己和老刘都没有当老板的经验。
这个等到下次碰到周叔了,可以再取取经。周厂长手下十几号人,对如何发工资的事儿应该门儿清。
使用机械的话,和面机、压面机、馒头成型机……都搞上,生产效率随随便便翻几倍。再换个直径一米二的大蒸笼,一屉轻轻松松摆90个馒头,一屉顶三屉。
到时候每天可以省下两三个小时。人手解放出来了,跑销路什么的才有时间去做。
刘向前畅想起来,不过想的倒是挺美。不管是堆人,还是添置机器。这两个方法都需要投入,需要钱!没钱办不了!
事情仿佛陷入了死循环。没钱投入,导致没法提升馒头店生产力,人手无法空出。可店里生产能力提不上去,有订单接不下,也空不出人手去跑销路,就赚不到更多的钱。
天上掉下馅饼,坐店里迎来了周叔的订单,还差点供应不上。钱放在那里让你赚,你都赚不到!嗯……按灌输给老刘的歪理邪说,这是血亏!
创业的第一桶金积累起来总是艰难。刘向前想到了历史,西方的资本原始积累血腥残酷,黑奴贸易、抽血殖民地……华夏的原始积累,满是血与苦,汗与泪,工农业剪刀差、人口“红”利……
摆手挥去这些消极的想法,刘向前给自己打气。
现在店里销量提升,又有加水试验这个水变馒头的buff加持,利润翻倍。另外馒头汉堡销售良好,可谓吸金利器。刘家本月收入破千板上钉钉,说不定能破两千。
有此底气,想必可以打破僵局。到时候刘国强手头有钱,腰板儿也硬,小刘进几句谗言,添置和面机的小目标指定能实现!
展望未来,刘向前颇有时不我待之感。
周叔说的没错,尽快积累资金,从这种繁重的、重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才是要务。不然真准备一辈子都在街头卖馒头、夹汉堡?这样的话,说不定活到60岁自己都不得解脱。
回到手头的工作上来。
揉制那块加水量54斤的面团时,不用老刘提醒,刘向前自己便感觉到面团又变软了。不怕,凌晨这种情况已经历过一次,有了成熟的解决方案。做扁馒头!这次直接揉三屉,90个。
顾客们消费热情太高,60个扁馒头,一早上居然不够用,出乎刘向前的预料!河阳人民手头这么有钱么?牛批!顾客有旺盛的需求,自家却满足不了,血亏!
馒头揉完,刘向前照例点数,455个。老刘的手把稳!
455个馒头,数量超标。15层笼屉,每屉只摆30个肯定放不下。最后一屉上,刘向前大张旗鼓地摆了35个。
刘国强看到了,并没有再多嘴,去维护他心中所谓的馒头质量。不这么摆,还能怎么着?把那多揉出来的5个馒头胚扔了?
况且,馒头皮沾点儿真不算什么大问题。老刘之所以有这种执拗的看法,刘向前估摸着是在其创业初期,有顾客提出了类似的意见。满脑子抢生意的刘国强以偏概全,记在心里,一直把这个当做重要的质量指标。
完全是想多了,指头肚大小的粘连能影响什么卖相?关注这些外形上的细枝末节,简直是杞人忧天。方形的刀切馒头又不是没有,只不过那玩意儿在河阳不流行而已。
你一个馒头二两一,比别家二两的馒头多10钱。这才是实打实的质量!顾客绕路来买馒头,怎么可能是因为馒头圆?肯定是奔着实惠来的。
刘向前发现,随着事情的发展,一些自己之前看到的问题会很自然地得到解决。根本用不着费心费力地与老刘斗智斗勇,事实的说服力比什么都强。
譬如每屉馒头的摆放数量问题,现在不是解决了吗?早上嘲讽老刘几句,还害的父子二人进行一场冷战,何苦来哉?
念及此处,刘向前旧事重提:“爸,咱们店里是不是该新增一套笼屉?照现在这生意情况,早上一大笼馒头不够卖。总不能每次给周叔厂里送货那天,咱们都着急忙慌地再赶一笼吧!万一哪天有事耽搁了怎么办?”
“而且你看,今早的馒头只剩了38个,万一哪天早上这馒头不够用咋整?有生意不做?那不是亏了嘛!”,刘向前祭出“歪理邪说”。来啊,互相伤害啊。
“那早上得连着蒸两笼,半夜两点就得开始!你起床跟懒驴拉磨似的,能起得来?”,刘国强思忖一下,没急着先回答老二的问题,反而打趣起来。
卧槽,只惦记着添蒸笼,把这个给忘了。这真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可话已至此,不能丢了面子。不就是早起一个小时嘛,咱小刘扛得住!
“小看谁嘞?两点起就两点起!”,苦可以吃,觉可以少睡,气势不能输,刘向前倔强。
刘国强逮住儿子的话头,顺坡下驴,“能起来就中,这可是你说的啊!别到时候叫你起床你不认账!添蒸笼这事儿你别管了!我去联系。”
“笼屉在哪儿买的?到时候带我去见识见识呗!”,刘向前准备跟着老刘逛市场。
“你五叔就能做!”
“五叔不是扶扫帚的么?他还会做蒸笼?”,刘向前惊讶了。
刘国强对儿子浅薄的见识深感不屑,吐槽道:“他跟着篾匠学的手艺,能不会这个?只是竹木蒸笼不好卖,他才没做。你想想一套笼屉,有的家里能传三代。扫帚用一段儿时间,磨秃了就得换。”
“这事儿你五叔跟我提过,我这次回家把尺寸跟他说说。他下午备料,手快的话明天就能做好!”
好家伙,没想到真正的手工达人是五叔!刘家的巧手天赋不会真能遗传吧!这里是现实世界,没有玄幻,没有血脉传承什么的,可不兴开这种玩笑啊!
等待馒头醒发期间,刘向前坐在凳子上闭目养神。迷迷瞪瞪间,脑袋一掉一掉的,竟然睡着了。
“老二,老二!你快过来看看!”,刘国强大叫。
刘向前被惊醒。
老刘的声音是从蒸房里传出来的,那里馒头正在醒发,可能出了什么状况。
不耽搁,刘向前马上起身,朝蒸房跑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