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步说服法:高效演讲、谈判、销售、沟通的秘诀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自序

我是因为一位朋友的建议和敦促才动手写这本书的,然而就在书写到一半的时候,他向我提了一个尖锐的问题:

“你真的认为一本书可以让一个笨嘴拙舌的人成为说服高手?”

说实话,我并不抱那样的幻想。我赞成克里斯坦森在《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所说的:对于生活的基本问题,并不存在所谓的特效药和快速解决的方法。说服,在我看来就属于生活的基本问题。

他紧接着问我:“那你为什么还要写关于说服的书?一个人为什么要想方设法去说服另外一个人?”

这个意义问题如同一座一夜之间长出来的大山,横在我眼前。不想明白,就没法继续写作。

停笔几天,在反复审视书的结构、素材和写好的稿子后,我给了自己一个笃定的答案:这本书的意义,不在于批量“速成”说服高手,更不在于操纵别人,而在于平均改善沟通质量,在于提升听、说双方尤其是听者的愉悦度与获得感。

沟通之难,不仅在于听、说双方在初始信息量、表达能力、理解能力、同理心上的不同步,还在于一方对另外一方的“不关心(indifference)”:老朋友见面,我先说一堆自己最近在忙啥;新朋友初识,上来也是我是谁谁谁,干什么什么的;演讲时说的是我想说的,谈判时提的都是我的诉求。过程中我们也许会做出聆听的姿势,但扪心自问,我们真的有在倾听他[1]吗?我们对他充满强烈好奇吗?我们真的在乎他想说的事吗?我们确实仔细想过他真实的需求吗?

如果我们没有做到以上这些,我们凭什么希望获得他的注意力?我们又怎能指望他能听进去我们所说的?我们又哪来的底气去说服他行动?

正因为意识到,太多的沟通问题都源自对他的不关心,本书才提出KOTA四步说服法,即:

Know Your Audience,了解你的观众;

Offer Something,我能给你带来什么;

Tell a Story,给观众讲故事;

Autonomy Matters,尊重观众的自主控制与选择。

时时将他置于自己视线的正前方,事事与他相关联,先考虑满足他的需求,再来实现自己的表达目标。唯有这样,沟通才是双向的,才是互动的,才是有效的,就像“沟通”一词原本的意义:开沟以使两水相通。

至于为什么选择说服作为话题。因为我认为说服是一切沟通形式的内核:无论演讲、谈判、广告还是日常闲聊,我们都希望自己所说的对他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让他相信某事,让他改变想法,或者让他采取行动。只有时刻锁定这个目标,沟通才不会偏题,才不浪费彼此时间。

如果说本书只能让原本85分的表达高手提高2分,我并不为此遗憾。因为更有意义的事是,让很多原本50分、不关心对方的表达者提高20分。闭眼想象一下,如果我们每天打交道的每个人都是70分以上的表达者,这个世界是不是马上更美好了一些?

说了意义,下面再来说说这本书的阅读方法:

这书既有关于说服的理论、方法,也有关于说服的实践和案例。但在此之前,它首先是一本关于说服的故事书。你没看错,它竟然是一本故事书。

书中有着丰富的说服案例和故事,其中有些来自于经典的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实验,有些来自于情景假设,有些来自于商业观察,但更多的是我自己的亲身经历——关于育儿、关于演讲、关于谈判、关于文案。所以,这本书最轻松的读法就是放在床头、书桌、办公桌,闲暇没事的时候随便打开一页,随手翻看,就像我对待《红楼梦》那样。不用担心,任何一页都不会让你觉得没头没脑,更不会让你昏昏欲睡。

第二种读法,是按照章节读。

本书的每一章都是一个独立话题,即使不与其他章节配套阅读,也不影响你的理解和获得感。比如说,如果你只读第一章,你会明白我们天天面对的沟通无效是怎么发生的,怎么样说话别人才愿意听,什么样的话别人听了还愿意做,为什么有些人讲得很有道理但就是不招人喜欢。

如果你只读第二章,你会明白将你的观众当成“人”对待有多重要。因为他是个人,所以注意力很容易被分散;因为他是个人,所以他有人基本的情感、需求、恐惧;因为他是个人,他的直觉脑、情绪脑比理性脑启动更快,所以即使不用逻辑,你也可以“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地待他。

如果你翻到的是第三章,说不定因此获得了追求心仪对象的灵感:了解他最在意的价值,展现出他最喜欢的一面,用“好处”去打动他。说服他人与追求喜欢的人没什么不同:呈现你所拥有的他最期待的东西,用好处去获得他的兴趣。这种好处又不限于现实的、世俗的金钱的好处,灵魂的碰撞、心理的满足,都可以是一种好处。

但是,我请你一定一定不要先看第四章,虽然这一章每个人都需要,都会喜欢。

你可以跳过第四章先看第五章,因为看了第五章你就会明白,我为什么劝你先别看第四章。

如果你是看电视要先看结局的那个人,又或者如果你是个法律从业者,你也可以倒序阅读,直接翻到最后一章。就算本书失去前面五章,最后一章依然可以稍加扩充,成为另外一本独立的书。甚至可以说,每一节都可以独立成书。

第三种读法,也是最传统的读法,就是从头到尾按顺序读。这样读与前面两种相比的好处是,你有机会理解它的逻辑、结构,知道KOTA四步说服法。当然,如果你愿意,你也可以随时往回翻,找出当下你突然有了新感受的那一段、那一句,然后再原路返回继续前行。

如果你一时无暇读完全书,又想知道本书到底讲了什么,也可以快速翻看每一节后面的“小结”,结合目录来了解书的框架。但我建议不要急,慢慢读,每次读个一节就可以放下书,去干别的事。干别的事的过程中,也许你突然想起刚刚读的那一节,其中的某句话、某个建议,恰好能帮你解决当前的问题。这种感觉非细读、慢读不可得。

最后的提醒是,千万不要跳过本书结语,它可能跟你看过的结语都不一样。


[1] 本书中,不区分性别地将第三人称单数都称为“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