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章 “语文课上”
莹生一下午浑浑噩噩的,也不知道是不是淋了雨,所幸下午放学时,雨停了,路上积水和泥泞多了点,但是不影响回家的心情。放学肯定是快乐的。
和莹生一起的,是同村的几个孩子,莹生从幼儿园就“带领”她们一起入到小学,关系倒是不错,早上一起上学,下午一起放学,忙完还一起割猪草,一起上山下溪。
“你们听说了吗?那溪,嗯,我们以后不去…”秋萍说道。
“啥?为什么?发生什么事了?”秋红急了。
“不能说,这个不能说的,不然要那个的。”秋萍立即说。
“我刚刚也听说了,但是我觉得不大对。”莹生皱眉。
“到底什么吗?快告诉我,我绝不告诉第四个人。”秋红扯着莹生的衣角。
“有人那个了,溪不干净了,你别去也别再说了。”秋萍抢话道。
“不是吧,那个了啊,被冲走了吗?找到了吗?”
……
今天不打猪草,家里一些剩的泔水兑着糠喂猪。见猪吃得唏哩呼噜,莹生想:做猪也蛮好。拿着饭锅上蒸好的芋艿,一边拨皮一边把皮扔给猪吃。莹生最喜欢吃这种芋艿子了,软软糯糯,好吃得很。
晚上抄写了生词便去睡觉了。
每天其实过得差不多,但就是觉得开心。早上的莹生一磨叽,就只能让爸爸骑三八大杠送去学校了。踩着铃声进教室,“班主任还没来,太好了。”莹生小声嘀咕。她拿出课本,今天讲《爬天都峰》,先预习下。班主任拿着一个大茶缸走了进来,三年级换了班主任,也换了其他任课老师,莹生还有点不习惯,怎么想都觉得一、二年级时的老师好。
“把书翻到59页,今天我们要去游天都峰。”班主任是个中年小老头,小李老师,反正一、二年级时的班主任叫大李老师,年纪比小李老师大,快退休了。
莹生心想:跟着课本游天都峰。
“老规矩,课文有几段,先标出来,然后自己试着分段,过会我叫人来分析。”班主任紧接着说。
于是,一个个都动起手来,莹生其实最喜欢上语文课,也最喜欢阅读,分析,分段,她觉得在这个过程中,她的大脑一直飞速地转,转到这转到那,在否定和肯定间不断切换。
不一会儿,小李老师就喊停了,“总共几个自然段?分成几段,谁来讲讲?”
永远只有那几只手举着。“董小军,你来讲,分几段。“分三段吧,第一段一段,二到九第二段,最后一段第三段。”说完,还用眼角瞄了下班主任。
“你每次都是首尾各一段,中间一段。”班主任声音有点沉。
“赵红娟你分几段,怎么分?”
“第一段一段,二到七第二段,最后三段分为第三段。”
“为什么这么分?”
“我感觉这么分,总分总,一开始交待了去干什么,中间就是爬天都峰,最后一段是爬上了天都峰。”赵红娟声音不高,细细的轻轻的。
“下次讲大声点,还有谁有不同分法?”班主任看了一眼赵红娟,转而看向全班。
“班长,你来讲讲。”又是这样,每次都会落到莹生头上。
“我大致赞同赵红娟的分段,我觉得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先交待开头再讲过程,最后交待结果,分为三段,但第一自然段讲了暑假爸爸带‘我’爬天都峰。和后面发生的事情发展并没有太多的关系。所以,我觉得第一自然段独立分一段,第二自然段是爬天都峰前,作者在山脚看到的情景为整件事的开头,应为一段。后面三到七自然段为爬天都峰遇到的情况,作者和老爷爷相互鼓励,克服困难爬上山顶,所以这是第三段。最后三段,讲了到达山顶后,相互告别是事情的结果,为第四段。”莹生回答问题的时候,总容易忘记周遭环境,这一整段下来,也不知会不会让其他同学厌烦。
“嗯,分析地有理有据,来,我们再看看课文,是不是像莹生讲得这样。”说着拿起粉笔开始板书,“爬天都峰”几个大字位于黑板中央,左边:第一自然段交代故事背景,紧接着一个个学生被叫起回答段落概括,一节课下来,洋洋洒洒一整板书。
最后,班主任说道:“跟我一起读一遍课文,下节课抽查。”在声情并茂地朗读声中结束了这天的语文课。
李燕走过来喊莹生一起上厕所,“过会一起摸人好不好,你跳得远,我跟你一组啊!”
“好,你去叫几个人一起玩。”莹生也很喜欢玩摸人。两两一组,石头剪刀布,输的一组来摸,赢的一组先奋力一跃,输的在起始线上两人协助伸手去触碰前一组的人,碰到了便赢,碰不到自己反而摔了则为输,前一组再向前跳跃两下,输的则跃一下,继续挑战摸人,摸到了则反过来游戏。
“你手长,莹生,我要和你一组。”王小娟努努嘴。
“李丽也很厉害啊,你俩一组。”莹生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