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管癌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前言

胆管癌是起源于胆管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占肝胆恶性肿瘤的7%~10%。按经典的外科解剖学分类,胆管癌主要分为肝内胆管癌、肝门部胆管癌和远端胆管癌,分别约占10%、50%和40%,其中后两者又合称为肝外胆管癌。由于胆道系统独特的解剖结构和胆管癌独特的生物学行为,胆管癌的早期诊断率低、根治性切除率低,辅助治疗效果不显著,总体预后较差。若未经治疗,约有50%的患者诊断后在3~4个月死亡;接受根治性切除术患者,肝内和肝外胆管癌5年生存率最高分别为37%~42%和45%~50%。

目前,胆管癌的预防、诊断和治疗存在一些不规范的问题,也是其治疗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原因,通过多种途径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或许是近期提高胆管癌总体治疗效果的最现实的工作。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胆道外科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胆道外科专业委员会是我国权威的胆道疾病研究学术组织,有责任和义务组织我国胆道外科专家对这些问题予以系统地梳理和逐步解决。为此,2018年,经过国内多位著名肝胆胰外科专家的共同讨论,于2019年2月在上海启动了《胆管癌》的编著工作,成立了《胆管癌》编写委员会。经过60余位肝胆胰外科、肿瘤内科、放疗科、影像科和病理科专家近两年的努力工作,才有了《胆管癌》专著的问世。

目前,我国胆管癌防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亟须加强胆管癌的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胆管癌恶性程度较高,多数患者就诊时已是晚期,手术切除率低且预后差,目前肝胆外科医师的主要精力在于胆管癌的三级预防工作,而任何肿瘤的防治重点应该在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因此肝胆外科医师的重点应该转移到胆管癌的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虽然胆管癌的病因及发病危险因素复杂多样,但有些病因是比较明确的,如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肝硬化、病毒性肝炎、肝吸虫病、胆道结石、胆管囊肿、炎症性肠病等,对这些胆管癌的高危人群进行及时干预治疗和加强随访,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达到预防胆管癌发生、提高胆管癌早期诊断率的目的。

2.提高围手术期管理水平,规范和普及胆管癌根治性切除术。根治性切除术仍是目前有效治疗胆管癌的首选方法,但由于肝内胆管癌、肝门部胆管癌和远端胆管癌具有不同的生物学行为,手术涉及肝脏、胆道和胰腺等不同器官及淋巴、神经等不同组织,因此,手术方式多样化、手术操作复杂化、手术风险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相对较高是胆管癌外科治疗的难点。提高围手术期管理水平、规范并普及胆管癌根治性切除术可以提高手术的安全性,改善生存期,但目前三维影像重建、肝脏储备功能精准评估、术前减黄和门静脉栓塞、精准肝切除、肝移植等胆管癌根治性切除术相关技术普及率较低,而且我国目前尚未建立胆管癌根治术的医师准入制度。近期少数中心开展的腹腔镜、机器人胆管癌根治术的临床疗效尚缺乏单中心大样本或多中心前瞻性研究论证。

3.需要加强胆管癌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多中心前瞻性研究。目前,胆管癌发病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不明确,影响了靶向和免疫治疗药物的研发,因此亟须提高以肿瘤学理论为依据,推动胆管癌化疗、放疗、靶向和免疫等综合治疗的研究和发展。早期诊断的特异性肿瘤标志物、内镜诊疗技术、肿瘤显影技术更有待深入研究。胆管癌发病率低,单中心大样本少,不利于开展基础和临床研究,因此,积极开展多中心合作研究是必然趋势。

期待该专著能积极推动我国胆管癌的防治工作,有效解决目前我国胆管癌防治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肝胆胰外科医师的重点应该转移到胆管癌的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积极开展预防胆管癌的科普教育工作,提高胆管癌的早期诊断率,规范和普及胆管癌根治术的理论和实践,对进展期胆管癌应树立综合治疗的理念,联合其他相关学科专家,发扬“两弹一星”精神,坚持创新性开展胆管癌的基础研究,研发出显著改善胆管癌疗效的新技术和新药物。

衷心感谢参与《胆管癌》撰写、审阅、编辑、校对的专家和工作人员,正是有了大家的共同努力和辛勤付出,才有《胆管癌》的顺利出版。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胆道外科学组组长

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胆道外科医师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2022年10月25日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