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章 与李治的暧昧关系
武媚娘进宫几年后,宫中的风云变幻,谁都没想到,身为太宗嫔妃的她居然与李治发生了一份禁忌的关系。当时唐朝的宫廷,权谋与斗争像是空气一样无处不在。长孙皇后生的三个儿子,长子李承乾虽然已经被立为太子,但他声色犬马,行为荒唐,甚至因脚病常年难以行走。次子李泰,心机深沉,权谋狡诈,正暗中与兄长争夺太子之位。唯独李治,性格温和,几乎是个旁观者。然而,他身上有一股柔弱却不失坚韧的气质,让武媚娘不知不觉被吸引。
公元643年四月,太子李承乾因谋反罪被废,宫中的继承之争再次掀起波澜。李泰与李治,这两个毫无交情的兄弟,成了朝廷上下争论的焦点。按照当时的规定,长孙皇后所生的两个儿子,魏王李泰和晋王李治,理应是最有资格继承皇位的继承人。朝中为此展开了两派斗争,一派由宰相岑文本与刘泊为代表,力主立李泰为太子,而另一派则以长孙无忌为首,他们极力推崇李治。
李泰眼见父皇迟疑不决,便暗中使计,借机去找李治。李泰对李治说:“承乾被废,你与他关系密切,难道不担心自己也会被牵连?”他这样说,无非是想借李治的懦弱心态,逼迫他放弃太子之位。
李治被吓得魂不附体,常常在寝宫里神情恍惚,食不知味。太宗见状,忍不住心生疑虑,遂进一步对李治展开询问。李治一时情急,便把心里的恐惧与不安都告诉了父皇。
太宗听后猛然清醒,心中隐隐有了决定:李泰心机深沉,若他继位,难保天下太平,甚至连承乾的性命也无法保证。于是,太宗下定决心,要立李治为太子。
某天早朝之后,百官散去,太宗把长孙无忌、房玄龄、李动、褚遂良叫到身边,神色沉痛,缓缓开口:“我现在有三个儿子,还有一个弟弟,他们的所作所为,实在让我心痛。”说完,太宗无力地倒在椅子上,拔出佩刀,似乎有些自绝的意思。长孙无忌等人慌忙上前,奋力夺下佩刀。
长孙无忌看着他,语气严肃:“陛下,若心中有话,尽管说出来。”
太宗深吸一口气,缓缓说道:“我打算立李治为太子。”
话音刚落,长孙无忌立即站起,坚定地回答:“臣奉诏,若有人反对,定将其斩之。”
这时,太宗又转向李治,温和地说道:“你若被立为太子,必须感谢你舅父的支持。”李治愣了一下,恍若梦中般,跪拜在长孙无忌面前,深深感激。
在承乾被废的第七天,太宗终于做出了决定,发布圣旨,宣布立李治为太子。而李泰,则被降封为东莱郡王。这一举动,像是刀刻般划定了宫中权力的新秩序。太宗面向百官,说道:“从今往后,若有任何太子犯事,或者诸王争夺太子之位,定要严惩不贷。这是传下来的制度,世代相传。”
这一决定看似是太宗经过深思熟虑后的理智之选,但实际上,背后充满了无数的权谋与角力。太宗明白,长孙无忌支持李治,是因为李泰已经在朝中结党,若他继位,关陇贵族的利益必然会受到威胁。而李治,虽然性格“仁弱”,却容易控制,适合担任太子,能保持朝中权力的平衡。太宗也意识到,虽然长孙无忌等人支持李治有其深刻的政治考虑,但他依然选择了李治,既是为了维护唐朝的稳定,也是为了避免在关陇贵族与山东庶族之间爆发更为激烈的权力斗争。
至于武媚娘,虽然她并未完全理解这些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但她从太宗废立太子的过程中,深刻地体会到了宫廷中的权谋与斗争。她逐渐明白,只有在这片权力的漩涡中,她才能生存、进步。太宗的智谋、计策以及他对权力的敏锐把控,成了她心中的一座灯塔。
李治被立为太子,武媚娘心中暗自欢喜,然而,这也意味着她与李治的关系将更加紧密。她与李治之间的那份感情,也悄然升温,虽然外人不知,但她知道,这一切的背后,早已埋下了未来巨变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