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皇帝的自我检讨
汤若望在顺治一朝可以说是一直荣宠不衰,即便顺治后来改信了佛教,对汤若望还是尊重有加。
但千里搭长棚,没有不散的筵席。
顺治十八年(1611年),正月初一,大雪纷飞,当京城的百姓还围坐在火炉边,沉浸在新年的喜庆气氛中时,宫里传出消息:年仅二十四岁的顺治帝感染了天花。太医院所有御医轮班照看顺治,同时朝廷谕令全国“毋炒豆、毋点灯、毋泼水”,并颁诏大赦天下。
天花,可以说是缠绕清朝皇室三百年的噩梦。
清朝十二帝中,有四个得过天花(顺治、康熙、咸丰、同治),其中两位不幸殒命(顺治、同治),可以说是万分凶险了。而皇子皇孙、宗室子弟死于天花的,更是不计其数,豫亲王多铎全家就差点被天花灭了门。
根据现有考古资料,天花病毒源自古埃及。据说埃及法老拉姆西斯五世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天花病人。大约在公元前250年,天花病毒便经由匈奴辗转传入中国。在接下来的一千多年里,生活在中原的汉族人和天花斗智斗勇,积累了丰富的防治经验,但仍有高达三成的死亡率。满人入关之后,对从未接触过的天花病毒没有丝毫的抵抗力,一旦感染了便基本只能听天由命。
为预防天花,清廷采取了严格的防护制度。
第一招叫“避痘”,简单来说就是跑。
一旦在京城发现天花疫情,所有未曾出痘的皇族就要一律“离京避痘”,即便天大的事也顾不得了。顺治幼年时,京城曾爆发一次天花,当时多尔衮直接冲进宫里抱起顺治,骑上马就跑,“狂奔离京”,吓得孝庄以为多尔衮要绑架皇帝。
第二招是“隔离”。
朝廷规定一旦发现天花病人,必须立刻进行隔离。已出痘和未出痘的皇族不得共聚一处,没得过天花的外藩一律不准进京。不仅如此,顺治还特别在北京南苑和西苑分别为自己修了两处避痘所,稍微有点风吹草动,就马上住进避痘所避痘。
然而,即便在这么严密的保护措施之下,天花还是没有放过顺治。
顺治十八年(1611年)正月初二,顺治病势沉重,自知不起,召大学士麻勒吉、学士王熙起草遗诏。顺治的这份遗诏,后来也被称为他的“罪己诏”。
其实大清皇帝里下过罪己诏的人不在少数,前前后后有六位,但就属顺治的这一份最诚恳。
当然,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顺治遗诏基本可以确定是被孝庄改动过的,因为行文完全不是顺治的口气。康熙晚年写遗诏的时候也曾透露:“自昔帝王多以死为忌讳,每观其遗诏,殊非帝王语气,并非中心之所欲言,此皆昏瞀之际,觅文臣任意撰拟者。”
自古帝王里,康熙最熟悉的除了他爹还有谁?康熙的说法,似乎是在暗示顺治的遗诏并非他本人的意思。不过罪己诏究竟是不是顺治的意思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份遗诏里到底写了什么。
顺治的遗诏全文一千多字,总共说了三件事。
首先是自我检讨。
大概意思就是自己水平不高,能力有限,工作做得不好,距离大家的期望还差得很远,具体包括“违反祖制,渐习汉俗;委任汉官;设立内十三衙门”等。顺治一共给自己列了十四条罪。
实话实说,顺治对自己着实有点苛责了。特别是在任用汉人的问题上,可以说他是为满汉民族的融合做出了一定贡献的。顺治唯一确实需要检讨的,其实是第十条:“朕仰奉慈纶,追念贤淑,丧祭典礼概从优厚,然不能以礼止情,诸事太过,岂滥不经,是朕之罪一也。”这是说在为董鄂妃治丧的问题上,顺治办得有点出格。
董鄂妃去世之后,礼部拟谥号,按照董鄂氏皇贵妃的地位,应该拟定四字谥号。然而,顺治强行将董鄂妃的谥号改成了十二个字:“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并且现场追封董鄂妃为皇后。顺治还下令,上自亲王、下至四品命官全来为过世的皇后哭丧。不仅如此,顺治还赐死了三十个太监宫女为董鄂妃殉葬。董鄂妃的梓宫从皇宫被移到景山的时候,抬棺的全是一、二品大员。有清一代,别说皇贵妃,就是皇帝皇后的丧事,也没有这个待遇。
顺治遗诏中的第二件事,就是确立继位人。
他检讨不检讨其实都不重要,他都要死了,谁还会计较这些?当前,确立下一任皇帝的人选才是重中之重。按照顺治自己的想法,继位的人必须是个成年人,以免出现像多尔衮那样的权臣当道的情况。但问题是,顺治自己的儿子都还年幼。他翻来覆去看了一圈儿,觉得应该立自己的堂兄安亲王岳乐。毕竟那时候还是清朝初年,皇室还未形成完善的继承制度,皇帝在这上面的权限还很大。
岳乐当时刚刚三十七岁,正值壮年,是正宗的宗室亲王。论战功,岳乐南征北讨、东拼西杀,立功无数;论政事,他顺治八年(1651年)就进入议政王大臣会议,掌管工部,可以说不管是军事还是民政,都有丰富的行政经验。顺治想立岳乐为接班人,其实是非常正常的选择,毕竟“国赖长君”,况且岳乐又是个人才,这有什么错吗?
没错,但所有宗室王公都不同意,包括孝庄。
大家摆上台面的反对理由是岳乐是皇太极的兄弟阿巴泰的儿子,并非出自皇太极一脉。也就是说,岳乐不是太宗嫡传,如果今天可以把皇位传给阿巴泰的儿子,那明天代善的儿子也可以跳出来争一争皇位,这对清朝政局的稳定非常不利,甚至会有祸起萧墙之患。而摆不上台面的理由可就多了:岳乐当了皇帝,孝庄算怎么回事儿呢?高兴了叫你一声婶娘,不高兴了,您哪儿凉快哪儿待着去吧。到了那个时候,孝庄别说垂帘听政,就连能不能继续当皇太后都有待商榷——毕竟,皇太极的嫡妻是孝端文皇后而不是孝庄文皇后。孝庄之所以能成为皇太后,仅仅因为她是顺治的亲妈。
在关系自己后半生地位的问题上,孝庄自然要坚决地反对到底。
岳乐是个识时务的人,他马上自己上书皇帝,大概意思就是请皇上别害他,说皇帝这样做无异于把他往火坑里推。最终,顺治放弃了传位于岳乐的想法。
顺便交代一下岳乐的结局: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康熙以防备噶尔丹兴兵为由,派已经六十五岁的岳乐前往塞外苦寒之地(今内蒙古苏尼特部)驻防,所带兵士只有五百。
仅一年之后,岳乐病逝于军中。
康熙立刻找了个由头将已经作古的岳乐夺谥降爵,人都死了,还要追究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可见康熙仍对当年的事耿耿于怀,处置岳乐无非是杀鸡儆猴,警告后人别对皇位有什么非分之想。
岳乐被排除之后,顺治就只能在自己的皇子里选择继位的人了。
顺治一共有八个儿子:老大早夭,老二福全九岁,老三玄烨八岁,老四只活了三个月,剩下的几个当时还都没断奶,自动失去竞争资格。
那么候选人就剩两个:福全和玄烨。
但问题又来了——顺治倾向于福全,孝庄倾向于玄烨。
孝庄并不讨厌福全,但福全的亲妈出自董鄂氏。虽然此董鄂氏非彼董鄂氏,但估计仅仅就这个姓氏,就足以令孝庄反感。加之福全还有一只眼睛残疾,所以孝庄全力推举玄烨上位。母子俩在福全、玄烨之间僵持住了,满朝公卿谁也不敢在皇位继承的问题上发表意见——历史已经无数次证明,掺和这种事,基本就等于把自己的脖子往刀上撞。
最后,孝庄建议,召汤若望进宫问计。
汤若望只说了一句话:“玄烨出过天花。”
天花这种病,只要得过一次却没死,就终身免疫。而玄烨不但得过,还留有记号——他脸上有出过水痘的痘印,因而外号“康麻子”。
汤若望一句话定乾坤,顺治心服口服:就是他吧!

康熙皇帝朝服画像
“朕子玄烨,佟氏妃所生也,年八岁,岐嶷颖慧,克承宗祧,兹立为皇太子,即遵典制,持服二十七日,释服,即皇帝位。”
继位人选虽定了,可玄烨当时只是个八岁的孩子,还得安排几个人辅佐,顺治才能放心。
因此,遗诏里的第三件事,就是任命辅政大臣。
“特命内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为辅臣。”
顺治的安排非常有意思。四位辅政大臣都不是爱新觉罗家的人,这等于改了祖训。其实,这主要是因为顺治在这个问题上受过刺激。当年多尔衮辅政时那个专横跋扈的劲儿,顺治无论什么时候想起来,都会肝儿颤。因此,他无论如何也不能允许大清朝再出个多尔衮。因此,顺治精挑细选的全是异姓大臣,以此杜绝辅佐重臣对皇权的非分之想,可以说这是顺治帝留给玄烨最后的政治遗产。
索尼等人对此心知肚明,因此也很上道,当即上奏说,他们“皆异姓臣子”,“从来国家政务,惟宗室协理”。也就是说,让我们辅政可以,但请各位亲王贝勒监督,“共担辅政之责”。
为保万无一失,孝庄还专门给四位大臣弄了个宣誓仪式,誓词有:“不私往来诸王、贝勒等府,受其馈遗,不结党羽,不受贿赂,唯以忠心,仰报先皇帝大恩。”这还觉得不牢靠,孝庄又让诸位王爷和所有朝臣在正大光明殿宣誓:“若复为身谋,有讳斯誓,上天殛罚,夺算凶诛。”

养心殿
可惜,誓言只会活在说出口的那一刻。
顺治只想到了防范宗室,让他们不要变成权臣,但他忘了异姓只要权力够大,其实也一样可以变成权臣。霍光不姓刘,桓温也不姓司马,可他们当起权臣来,也并没有什么心理障碍。
但不管怎么说,顺治在弥留之际做了他所能做的一切。
顺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初七,爱新觉罗·福临驾崩于养心殿。
同年,年仅八岁的爱新觉罗·玄烨登上皇帝的宝座,翌年改元康熙,史称康熙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