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8章 印度文学
印度是东方的文学大国,不仅具有悠久的古典文学传统,而且近代和现代文学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一点在《东方文学教学大纲》中有所体现,但是还显得很不够;特别是与朝鲜、越南和蒙古三国文学比较起来,更显得很不够。这一点从授课时间上,就能够一目了然。印度文学只有7节课,比朝鲜文学和越南文学都少一节课,比蒙古文学仅多一节课。究其原因,归根结底是因为它不是社会主义国家,而是民族独立国家吧。这种以政治观点决定文学规格的做法,在当时来说是可以理解的,但在今天看来无疑是不科学的。
印度文学除“开场白”和“结束语”外,也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古代和中世纪的印度文学”,《大纲》写道:
古代印度文学是居住在印度境内的各种不同民族的创作,不是一种统一的文学。
《吠陀》是印度文学中最古的作品,是世代口传下来的口头创作。《梨俱吠陀》所反映的时期、宗教性质和神话形象。
《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是古代印度人民生活的“百科全书”,是古代印度史诗的代表作。要求国家统一的思想。罗摩是古代印度人民理想的英雄形象。两部史诗对后世印度文学的深远影响。
印度各族人民的故事、寓言和神话是反映远古人民智慧的极其宝贵的典范。故事集《五卷书》和《嘉言集》对有产者政权的讽刺。
迦梨陀娑是古代印度最伟大的诗人。他的生平。创作的世界意义。
《沙恭达罗》的取材。剧本的人民性。对忠贞爱情的歌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当时社会秩序的批判。艺术特色:优美的抒情,人物的细致刻画,悲剧气氛。
《云使》是古代抒情诗的杰作。它的人民性,对忠贞爱情的歌颂,美丽的幻想和动人的比喻。
中世纪印度文学。宗教对它的影响。诗歌是中世纪印度文学的主要形式。[1]
这个部分概括地列出了几个要点,即《吠陀》、《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五卷书》、《嘉言集》和迦梨陀娑,其中以迦梨陀娑最为详细。之所以强调迦梨陀娑,显然是因为当时公开发表的关于迦梨陀娑及其作品的译文和评论较多。这里所述内容基本正确,安排大体上也是妥当的。其中存在的欠缺是:《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没有被列为重点,显得不够突出,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迦梨陀娑和《五卷书》不应该属于古代文学的范围,而应该属于中古文学的范围;《嘉言集》没有必要单独列出,因为它只是《五卷书》的改编本;中古文学部分过分简略,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另外,在古代和中古都还有不少方面的文学没有提及,如佛教文学和各种地方语言文学等。
第二部分是“近代印度文学”,《大纲》写道:
19世纪后半期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的形成。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历史体裁(疑为“历史题材”之误——引者注)和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描写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短篇小说和非宗教性诗篇的出现。
世界闻名的作家和诗人泰戈尔是印度近代文学最杰出的代表。
泰戈尔所处的时代与追求祖国自由和独立的一生。对中国人民的深厚友情,对苏联的赞扬。
他的创作:优秀诗集《吉檀迦利》、《园丁集》、《新月集》、《飞鸟集》等。优秀的小说和戏剧。《俄罗斯书简》。
泰戈尔的局限性。
泰戈尔对印度现代文学的影响。[2]
这个部分以泰戈尔为重点,在他的创作中又以《吉檀迦利》等诗集以及小说、戏剧为重点,这些都是适当的(但若就文学成就而论,与其他国家很多现代作家比较起来,在《大纲》中泰戈尔的分量还是不够,文字还是偏少)。之所以能够达到这个水准,是当时关于泰戈尔的资料和翻译作品已经出版较多的缘故。不过,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特别提出“对苏联的赞扬”和“《俄罗斯书简》”,这似乎是不必要的,之所以如此强调这两点,显然与当时中苏友好的社会环境有关,也与当时编写者的政治态度有关;二是特别提出“泰戈尔的局限性”,这显然是针对泰戈尔的所谓“改良主义”观点而发的,因为这种观点与当时编写者的认识有矛盾。
第三部分是“现代印度文学”,《大纲》写道:
1.现代印度进步文学概述:
十月革命对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影响。
20世纪30年代描写民族解放问题和社会解放问题是文艺的趋向。工农是作品的主要人物。现代现实主义创始人普列姆昌德的创作道路。他的优秀长篇小说《戈丹》是现代印度农民的史诗。反映工人和贱民生活及斗争的安纳德的《贱民》、《苦力》和《两叶一芽》。马尼克·班纳齐的《巴德玛河上的船夫》对劳动人民生活和遭遇的描写。
1936年印度进步作家协会的成立及其历史意义。
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进步作家的反法西斯斗争。反映这个斗争的有巴仑·巴苏的《新兵》、哈·恰朵帕华雅的《石头的血》、瓦拉多勒的反战诗歌、革命诗人马克登·莫哈丁的诗歌《为自由而战》、进步作家和诗人贾佛利的长诗《向新世界致敬》、《亚洲醒来了》和剧本《谁的血》。
1947年印、巴分裂后,反动派对进步作家的迫害,进步作家继续坚持斗争。钱达尔和纳夫特治的短篇小说表现了争取和平斗争的主题。
1949年进步作家协会的宣言。1953年第6次进步作家大会。1956年亚非作家代表大会的意义及其对印度文学的影响。1957年印共领导下的喀拉拉邦文学活动。
2.现代印度进步作家及其作品:
穆尔克·拉吉·安纳德
穆尔克·拉吉·安纳德——印度现代杰出的进步作家、和平战士。
生平和创作:工匠家庭出身。政治观和艺术观的形成,高尔基作品的影响。
早期作品《贱民》:暴露种姓制度的残酷和荒谬,号召印度人民向封建残余作斗争。《苦力》:工人抗议的主题,主人公孟奴的命运。
《两叶一芽》:揭露殖民主义的主题。甘鼓及其家人的命运。长篇小说的结构和风景描写。
长篇小说三部曲《伟大的心》。其中《剑与镰刀》里和平主题与民族独立主题的结合。
他的短篇小说的主题及其意义。
克里山·钱达尔
克里山·钱达尔——全印作家协会总书记,现代印度最杰出的进步作家。
中篇小说《我不能死》对1943到1944年孟加拉所遭受的可怕饥荒的描写,对帝国主义的强烈抗议。
长篇小说《当大地醒来的时候》对安德拉赫农民革命的描写。
短篇小说集《火焰与花》:为和平而斗争是其中心主题;工人阶级的贫困生活及其斗争的主题。艺术特色。
政治诗
政治诗在印度现代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赫林德拉纳特·查托巴迪亚的诗《诗人与人民》发挥了公民职责的主题。《诗人的职责》指出诗是战斗的武器。《我歌唱人类》歌颂了人类无比的创造性。《石头的血》谴责了帝国主义反动势力。歌颂和平堡垒苏联的诗《这一世纪的真理》、《列宁格勒》等。
印度革命诗人、共产党员、工农领袖马克登·莫哈丁的战斗一生。《为自由而战》喊出了印度人民战斗的呼声,充满了国际主义精神。
现代印度进步文学的特征。[3]
以上是对印度现代文学的论述。从总体来看,所述内容基本正确;不过,由于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文学论述比较简略,所以对属于这个时期的现代印度文学最有代表性的作家——普列姆昌德的论述也比较简略,只有短短两句话,这显然是不够的。相比之下,由于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文学论述比较详细,所以对属于这个时期的一些作家,特别是被认为思想比较进步的作家的论述比较详细,如穆尔克·拉吉·安纳德、克里山·钱达尔、赫林德拉纳特·查托巴迪亚和马克登·莫哈丁等都设置专门的小标题,而且在字数上也比普列姆昌德多得多。其实,在这四位作家中,前两位的文学成就自然是有目共睹的,但评介字数无论如何也不应当超过普列姆昌德;后两位在文学上也有一定的成就,但未必能够作为印度现代文学的代表提出,编写者之所以把他们提出来,无疑是因为他们作品的思想倾向比较进步,比较适合当时的社会政治气氛。
注释
[1]《外国文学教学大纲(初稿)》,第66页。
[2]《外国文学教学大纲(初稿)》,第66—67页。
[3]《外国文学教学大纲(初稿)》,第67—6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