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9章 阿拉伯文学
阿拉伯的古代文学也有悠久的传统,而现代文学则包括现今二十多个阿拉伯国家的文学,所以内容十分丰富。但是,对于古代文学,当时还没有进行广泛的、系统的研究,而且编写者的观点受到局限,也不想使用更多的笔墨;对于现代文学,由于当时阿拉伯各国的民族独立和解放运动正处于高潮,所以编写者很想大力介绍与之有关的文学,却又苦于缺乏资料。因此种种,阿拉伯文学在《东方文学教学大纲》里受到冷遇,只分配给它3节课。正因为如此,所以上文已经提到,在《大纲·说明》中指出:“特别是关于阿拉伯文学部分,结合目前国际形势的发展,更有增订的必要。”
阿拉伯文学在《大纲》里只有两个部分,一是“阿拉伯的古代文学”,二是“阿拉伯的现代文学”,没有上述几个国家都有的作家作品论述部分。
在第一个标题“阿拉伯的古代文学”下,《大纲》写道:
阿拉伯世界具有悠久的历史,文明古国埃及是其代表。
埃及古代文学概况:最古老的文学作品《亡灵书》。古代宗教诗歌。说教文学——训言(箴言)的广泛传播。中王国时期文学是埃及古代文学的全盛时期。故事之兴起。游历故事发展之社会原因。新王国时期的故事更为离奇。劳动歌谣的传唱。
埃及古代文学对希腊文学和《旧约》的影响。
《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文学也是世界文学的瑰宝之一。释名。形成过程。基本内容和结构特点。艺术成就。世界影响。[1]
在这里,概述部分(即“埃及古代文学概况”部分)谈的并非阿拉伯古代文学的情况,而是埃及古代文学的情况,这是不合理的。因为严格说来,古代埃及文学应当单独论述,它与后来兴起的阿拉伯文学并不属于同一体系。之所以发生这种状况,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当时的编写者没有弄清二者的关系,另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当时缺乏阿拉伯古代文学的资料,所以只好以埃及古代文学取而代之。作品部分谈的是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这当然是无可非议的;但与其成就相比,分量显然不够,文字显然偏少。这也是古今比例失调的明显表现之一。
在第二个标题“阿拉伯的现代文学”下,《大纲》写道:
阿拉伯人民的历史是与外国侵略者作斗争的历史。阿拉伯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与高涨。
新阿拉伯文学是阿拉伯各国进步的文学。新阿拉伯文学始于19世纪初。19世纪70年代以前为新阿拉伯文学的启蒙时期。
西欧文学(主要是法国和英国文学)和俄罗斯古典文学(包括高尔基)对新阿拉伯文学的影响。文学革新与报刊、时评的关系。
1910—1930年为阿拉伯文学的现实主义萌芽时期。
“叙利亚—美国”派对阿拉伯现实主义文学的贡献。
新阿拉伯文学中心迁到埃及。十月革命对埃及政治、文学的巨大影响。现实主义流派——“现代派”的创立。它的进步的文学主张与严重的缺点。
战后时期阿拉伯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反殖民主义斗争在阿拉伯文学中的反映。其他社会主题。
青年作家的涌现。关于艺术在人民生活中的意义与作用的论争。“青年派”对文学的某些基本原则的阐述。
现代阿拉伯散文发展中阶段性的作品:阿卜杜勒·拉曼·奥沙加韦(埃及)的《大地》和汉纳·米纳(叙利亚)的《蓝灯》。
短篇小说是埃及文学的传统体裁。老作家捷耶穆尔两兄弟(穆罕默德·捷耶穆尔和马赫里德·捷耶穆尔)的创作。短篇小说《纸皇冠》反抗剥削的主题。
“埃及现代派”的代表作家:阿卜拉·拉赫曼·沙尔卡维的《夏日猎鸽》——以反抗英国侵略者压迫为主题的作品。尤素福·伊德里斯的《五个钟头》——以人道主义为主题的短篇小说。
在曲折道路上前进的新阿拉伯文学。
30年代中叶,阿拉伯文学中新民主派文学在黎巴嫩的出现。在战后阿拉伯民族解放斗争新高潮中迅速发展的民主派文学。《道路》杂志和《民族文化》报是目前阿拉伯文学的核心。
三次阿拉伯作家代表大会。
在起义斗争中的黎巴嫩作家。[2]
这个部分只有文学发展概况的介绍,没有具体作家作品的专门论述。这主要是因为当时阿拉伯现代作家作品的翻译材料很少,评论资料也很少,在“阿拉伯文学参考资料”中,仅仅列出了《埃及短篇小说集》和《阿拉伯短篇小说集》两本书。至于对文学发展概况的介绍部分,《大纲》抓住了若干要点,如“叙利亚—美国”派、埃及“现代派”等,但是由于掌握资料不够充分和全面,具体论述显得零零碎碎,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例如,在谈及“叙利亚—美国”派时,只有一句话——“‘叙利亚—美国’派对阿拉伯现实主义文学的贡献”。实际上,这个流派对阿拉伯现代文学的影响是应该进一步加以强调的,这种影响不仅限于现实主义文学,而且包括浪漫主义文学。非但如此,对于该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同时也是阿拉伯现代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的纪伯伦,连名字也没有提出来,也显然是不公正的。其实我国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有不少人翻译介绍他的作品,其后由冰心翻译的他的代表作《先知》于1931年问世,并且以后多次再版。由此推断,这也许是编写者的一个疏忽,也许是编写者对于纪伯伦不够重视,也许编写者认为他的作品思想倾向不够进步,也许编写者认为他旅居美国就不能算是真正的阿拉伯作家。如今时过境迁,物是人非,恐怕很难弄清当时的真相了。
又如,在谈及“埃及现代派”时,《大纲》指出:“现实主义流派——‘现代派’的创立。它的进步的文学主张与严重的缺点。”这里所谓的“进步的文学主张”,可能是指它提倡在文学创作中要以现实主义的态度面对现实社会生活,要用现实主义的方法描写现实社会生活,表现人民大众——工人、农民、手工业者以及中产阶级的不幸和苦难、理想和愿望,使文学为反帝、反封建的民族运动、民主运动服务。至于所谓“严重的缺点”,究竟是指什么,则不是很明确。另外,在介绍该派代表作家和作品时,提出的是阿卜拉·拉赫曼·沙尔卡维的《夏日猎鸽》和尤素福·伊德里斯的《五个钟头》。这显然是由于当时的资料有限。因为这两位作家虽然属于该派,但并非该派最重要的作家,上述两篇作品也不是他们的主要作品。该派代表作家首推艾哈迈德·邵基和塔哈·侯赛因。前者是埃及当时最杰出的诗人,有“诗王”、“诗圣”的美称;后者是埃及当时最著名的小说家、评论家和思想家。
此外,这时还有若干新作家登上阿拉伯文坛,并且已经取得引人瞩目的成就,其中最出色的就是日后成为阿拉伯国家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纳吉布·迈哈福兹,他在《大纲》编写时,业已出版了《新开罗》、《汗·哈里里市场》、《梅达格胡同》、《始与末》、《宫间街》、《思宫街》和《甘露街》等小说,而后三部作品则被许多评论者视为他的代表作品。《大纲》之所以对他只字未提,显然也是由于信息不畅,缺乏资料。
注释
[1]《外国文学教学大纲(初稿)》,第70—71页。
[2]《外国文学教学大纲(初稿)》,第71—7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