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 学术史回顾
作为20世纪中叶在美国兴起的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与学科领域,口述史学以其在挖掘史料与再现底层声音方面的独特优势而迅速引起美国史学界和相关领域的关注,成为推动美国史学革新与跨学科发展的重要力量。目前,口述史学在美国已经形成一套集专业学术组织、学术年会、学术刊物、学术规范、学术指南、教育与培训、研究机构与计划以及在线“口述历史论坛”(H-OralHist)为一体的相当完善的发展体系。
就专业学术组织而言,除成立于1967年的美国口述历史协会之外,还有密歇根口述历史协会(Michigan Oral History Association)、德克萨斯口述历史协会(Texas Oral History Association)、新英格兰口述历史协会(New England Association for Oral History)、西南口述历史协会(Southwest Oral History Association)、中大西洋地区口述历史联盟(Oral History Mid-Atlantic Region)和中西部口述历史组织(Midwest Oral History Group)等6个地区性专业组织。就学术会议而言,从1966年举办首届全国口述史学会议以来,口述历史协会一直坚持举办年会,第五十届年会于2016年10月重回首届会议举办地加利福尼亚州举行。而在出版方面,除学术刊物和通讯——《口述历史评论》和《口述历史协会通讯》之外,还出版多本涉及法律和伦理问题、家庭史、社区史与课堂教学等主题的口述历史“小册子系列”(pamphlet series)。而为规范口述历史实践,口述历史协会还分别于1968年、1979年、1989年、2000年和2009年对其原则、标准与评估指南进行多次制订与修改,而每次修改都充分反映了口述历史实践的最新变革与发展趋势。而作为口述历史资料收集、保存与研究的重要基地,各种类型的口述历史机构(计划)和规模不等的口述历史馆藏遍布全美各地。此外,在口述历史协会教育委员会(Education Committee)的组织与协调下,美国中小学、大学乃至社区继续教育中都设置了相关的口述历史培训或学位课程,培养了一大批来自历史学和相关领域的口述历史工作者。[53]而作为以网站为基础的在线论坛,经过将近20年的发展,“口述历史论坛”已经成为美国乃至国际口述史学界最具规模和权威的网络交流平台。[54]
就本书的学术史而言,国外学术界对于美国口述史学本身发展历史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美国和英国学者当中。自1948年美国现代口述史学诞生之后,当时的相关论文都是局限于具体口述历史计划的介绍与评价。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当时美国口述史学档案实践导向的影响下,《美国档案工作者》(American Archivist)、《图书馆杂志》(Library Journal)、《图书馆历史杂志》(Journal of Library History)和《威尔逊图书馆公告》(Wilson Library Bulletin)等杂志发表了多篇有关美国口述史学起源与现状的简短论文。[55]
结合当时美国口述史学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在20世纪 70年代,路易斯·斯塔尔、维拉·鲍姆(Willa K.Baum)、查尔斯·克劳福德(Charles W.Crawford)、塞缪尔·普罗克特(Samuel Proctor)、威廉·莫斯(William W.Moss)、小沃尔特·兰德尔(Walter Rundell,Jr.)和威廉·怀亚特(William R.Wyatt)等美国学者和保罗·汤普森等英国学者继续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其中以斯塔尔的研究最具代表性,在《口述史学:问题与希望》和《口述史学》两篇文章中,他对20世纪70年代末之前的美国口述史学做了全方位考察与分析,内容涉及起源、发展阶段、学科地位、理论和方法建设以及具体应用等问题。[56]
在口述史学理论反思与跨学科应用方面,罗纳德·格里的研究具有相当重要的贡献。在1975年发表的《倾听他们的声音:口述历史访谈解释的两个个案研究》一文中,作者旨在探求口述历史访谈中展现的特定的历史视野、概述口述历史访谈的结构以及思考这种视野与结构的意义;并且说明口述历史如何帮助我们理解受访者和他们的历史观,以及如何理解访谈作为一种历史叙述和这种叙述所具有的深层次意义。[57]在1975年发表的《一种可推测的多样性:跨学科性和口述历史》中,格里从多学科视角总结了有关访谈的最新成果,并强调这些跨学科理论与方法可以应用口述史学研究,包括民族志学、民俗学、人类学、语言学、交际理论、心理学、法学和精神病学等。[58]而在哥大口述历史研究室成立30周年之际,格里于1978年发表的《超过30岁的人能相信吗?关于口述历史的友好批评》一文则全面回顾了美国口述史学30年的发展历程,在充分肯定其成果的基础上,他深刻地反思了口述史学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比如历史记忆的真实性、会话叙述的语言和认知结构等。[59]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1984年戴维·杜那威和维拉·鲍姆主编的《口述史学:跨学科文集》一书最具代表性,该书除回顾美国现代口述史学的起源与发展过程之外,着重探讨了口述史学在历史学分支学科和其他领域中的应用问题。[60]此外,罗纳德·格里分别在1990年和1996年的论文中对美国口述史学的历史与发展阶段做了比较详细的考察与分析,其中他非常关注口述史学的跨学科关系与应用,不过并没有展开详细讨论。[61]作为对半个世纪以来美国口述史学发展历程的总结性反思,美国著名口述历史学家肖娜·格拉克(Sherna Berger Gluck)和布雷特·艾农(Bret Eynon)在1999年的《口述历史评论》上分别以个人的研究经历为基础回顾与总结了美国口述史学50年来的发展历程、特点、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趋势。[62]而澳大利亚口述历史学家阿利斯泰尔·汤姆森(Alistair Thomson)在1998年发表的《口述史学50年国际展望》一文中也以相当的笔墨分析了美国口述史学的相关问题,其中尤其强调美国口述史学在国际上的先驱地位。[63]
进入21世纪,包括罗纳德·格里和阿利斯泰尔·汤姆森在内的英美学者继续对美国口述史学的历史、理论、方法和应用等问题进行探讨。在2006年发表的《作为证据的口述历史》一文中,格里详细地考察了美国口述史学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以及跨学科关系与应用。[64]而在2007年发表的《口述史学的四种范式转换》一文中,汤姆森则借用库恩的“范式”理论来分析过去60年来国际口述史学的研究模式,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基于对于美国口述史学发展历程与特点的总结。[65]
当然,在过去60多年间,英美出版的一些有关口述史学理论与方法的重要著作也都部分涉及美国口述史学的发展历史问题,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包括保罗·汤普森的《过去的声音:口述历史》[66]、唐纳德·里奇的《大家来做口述历史》[67]、罗伯特·佩克斯(Robert Perks)和阿利斯泰尔·汤姆森主编的《口述史学读本》[68]、托马斯·查尔顿(Thomas L.Charlton)等人主编的《口述史学手册》[69]和唐纳德·里奇主编的《牛津口述史学手册》[70]等。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些研究成果都是针对具体理论与方法问题,而且通常是围绕国际口述史学总体发展来考察,因而并不是着眼于美国口述史学本身的发展历程。
随着现代意义上的西方口述史学概念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传入中国,[71]国内学术界对于美国口述史学的关注与研究也逐渐兴起。侯成德在1981年的一篇文章中对美国口述史学的兴起原因、发展过程、特点以及相关应用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考察。[72]由于各种原因,在此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国内学术界都没有专门探讨美国口述史学问题的研究成果。直到进入21世纪,对于该问题的关注度才逐渐提高。在2002年发表的《口述历史在美国刍议》一文中,齐小新对美国口述史学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初步探讨,其中尤其强调美国口述史学对于重建大众记忆和实现社会变革的作用。[73]而在2009年的一篇硕士学位论文中,黄敬品对美国口述历史教学问题做了综述性考察与分析。[74]王子舟和尹培丽则以加州大学班克罗夫特图书馆为例来分析该校地区口述历史办公室的口述历史传统与发展过程。[75]而冯云和王玉龙则主要基于美国口述史学发展的经验出发,分别探讨了口述历史伦理审查机制与著作权保护问题。[76]在其余并不丰富的论文中,有关美国口述史学问题的考察主要是基于一些简单的口述历史中心和馆藏资源介绍或粗略的经验反思。[77]
此外,由于美国是现代口述史学的起源地,因而国内学者所撰写的相关论文或专书中的某些章节也一般都会涉及美国口述史学问题。[78]综上所述,国内对于该问题的研究基本上是限于简单的介绍与分析,而且笔者发现对于美国口述史学发展历史的众多论述都有史实性错误,究其原因还是缺乏对于一手资料或重要相关文献的了解与掌握。当然,最后需要指出的是,保罗·汤普森和唐纳德·里奇的两本经典口述史学的中文译著也是中国学术界了解西方口述史学发展历史、具体实践与理论研究的重要来源。[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