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
党圣元
师雅惠博士的学术专著《正声初起:早期桐城派作家研究》即将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印行出版,在春节之前,雅惠电话与我联系,让我给她的书写个序,由于这是给自己学生的第一本专著写序,我便欣然应之。但是,由于庶事纷扰,拖延至今,使得该书责任编辑慈明亮先生和雅惠一直在等待,因此我心里实在过意不去。
师雅惠于2006年至2009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学系攻读文艺学专业中国古代文论研究方向的博士学位,我是她的指导教师。师雅惠早慧,五周岁时即在父母任教的乡村小学开始上一年级,因此她比同龄人提前两年便读完中学、大学、硕博,并且学业一直非常优秀。读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时,师雅惠对明清文学思想、文学史研究一直有学术兴趣,我记得经过多次讨论、商议之后,确定了她学位论文的选题范围为桐城派文论思想研究,经过一段时间的考虑,根据她的文史知识结构和学养积累方面的特点,以及她颇善于进行综合性思考的研思特长,我指定她专门对方苞的学术思想与文论进行研究,确定题目为《方苞的学术思想与文论》。自确定了这个选题之后,师雅惠便全身心地投入了学位论文的开题准备和具体写作,她是一个既能专心而又舍得用功的学生,因此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经过潜心研读和撰写,便顺利完成了长达近20万字的论文写作。雅惠的学位论文写得认真扎实,学术视野较为开阔,体现出一定的理论阐释和文献整合运用的学术能力。论文写得颇有学术气象,并且体现出可以就这一选题更进一步拓展、深化的可持续研究的特点,而这也正是我当时为她确定这一选题之初衷所在。我一直认为,博士学位论文的选题和撰写,是一个愿意终生投身学术事业的青年学子在成长过程中的筑基固本期,因此所选题目一定要有可持续性研究的学术价值,应该是自己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所从事的一个研究领域,而不应该是只为了通过答辩得到学位而事后就不愿意再碰的权宜性的选题。师雅惠的学位论文在评审和答辩过程中,得到了专家们的一致肯定与鼓励,顺利毕业。毕业之后,师雅惠有幸到厦门大学从教,在作为“青椒”的这些年头里,她在课业繁重、生子抚育之同时,一直坚持不辍地进行着她的桐城派研究工作,并且拓展了学术视野和研究范围,在文学思想史和文学史两方面齐头并进,对桐城派的作家、作品、文论进行综合性研究,这本《正声初起:早期桐城派作家研究》专著,就是她的研究所得,而她的博士学位论文《方苞的学术思想与文论》,也在数年的时间里不断地进行扩充、订正、深化,经过精心打磨,终于修改成熟,被列为“桐城派研究丛书”之一种,即将由安徽大学出版社推出。正如其性格一样,师雅惠治学不急功近利,不急不躁,更愿意在一种慢条斯理的状态下从容为之,事实证明这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治学心态。功到自然成,慢工出细活,师雅惠相继出手的这两部专著,既是她在学术上孜孜不倦、逐步历练、终有所获的大好收成,也是她对自己的治学个性和研究路径的一种坚持,我对她坚强的治学意志和所取得的学术提升而感到由衷之高兴。
师雅惠的这部《正声初起:早期桐城派作家研究》,对早期桐城派作家进行了较为综合而系统的研究,大体上属于文学群体和流派研究。首先,她的这一项研究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开辟和补缺的学术之功,对于这些在以往的文学史研究与桐城派研究中不太受重视,仅仅偶尔被提到或简单地叙述一下,因此一直处于文学史书写之外和桐城派研究边缘,而缺乏关注、缺乏研究的早期桐城派作家以及他们的文章功业,多有发掘与察见,于桐城文派研究,实有拓展、细化、深化之学术价值与意义。其次,她的这一研究,在理路和方法上,并非单单拘囿于文学这一层面,而是扩展视野于史地、文献学、社会思潮等方面,力求通过场域化、语境化的还原来对研究对象做出深入、准确的理解与阐述。再次,她的研究和撰述态度是朴实的、谨严的,以史带论,有几分史料说几分话,是实实在在地考察和叙写早期桐城派的几个重要作家的文学活动情况及其文章的流布状况与特点等,对于所论到的每一个桐城派早期重要作家或者桐城派早期重要文学活动、文学现象等,都是切口小,入之深,从而有效地避免了过于追求建构而张皇其事,夸言其功,因此她对桐城派早期作家的研究,学术上的总体风格是稳健的、务实的,在文论史与文学史融通方面,在使文献学有效地回归文论史研究方面,也提供了比较成功的个案。当然,也不是说该著就已经完美无瑕了,比如对于桐城派早期作家研究中的点与面的结合,思想史层面的深化阐释等方面,还留有一些缺憾,有待全面系统地加以整合,这些可能正是今后她进一步展开拓展性研究的着力点所在。我本人没有对桐城派进行过专门的研究,是桐城派研究之外行,所以以上关于师雅惠的这本早期桐城派作家研究的专著之所言,仅仅是浅表之谈,而更好的关于该著之优长与不足之评,有待于桐城派研究专家来评说。
这部书稿系经由我介绍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的,有幸得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文学艺术与新闻传播出版中心主任郭晓鸿女士和责编慈明亮先生的肯定并纳入出版计划,在此谨对他们表示谢忱。
最后,祝愿师雅惠再接再厉,在今后的古代文论研究中,在桐城派研究中,取得更加丰硕的学术成果!
是为序。
己亥年二月十五春分日于京西北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