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且高效:历史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活动—体验兴趣—高效”的预设——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活动的探索

洪伟民

历史课堂教学高效性的探索,成为当今许多历史老师探究的目标。如何实现高效呢?关键是要打开学生的心门,让他们有兴趣去学习,去享受,去体验,在兴趣、享受、体验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真正实现高效。

在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游客们去观光农场采摘的水果比自己去市场买的同类水果要贵许多,究其原因,农场主回答是:“新鲜”。但有人不解:我付出了劳动,采摘的水果为什么贵呢?其实,这里还有一层精神内涵,就是游客在参与采摘过程中得到了采摘的快乐,这里就有体验、享受、兴趣的精神附加值。

其实,新课程下的教师就应该成为果园的农场主一样,要成为受游客欢迎的水果(实用性强的知识体系)的栽培者(收集者)和采摘(方法)的引导规范者。

那么,如何成为栽培者(收集者)和引导规范者呢?

一 做一个优秀栽培者的原则

教学是一种服务,服务就要有一种吸引服务对象的魅力,正如农场中要吸引游客来采摘水果,就要种植一些游客感兴趣的、有助于身心健康的果树才行。

教育也是如此,要用大量的素材来吸引学生,同时这些素材必须也是能起到真正良好的教育意义的。丰富的素材让历史课堂教学具备了开发兴趣、享受、体验等活动的前提条件。

接着,就是教师对素材进行服务学生和教材的整合。如何精选资料,并对材料进行合理设问、分析?这就要坚持两大选择原则,即:

(一)吸引性原则

只有吸引才能培育出学生对某段历史的兴趣,学生最感兴趣的往往是对有悬念的或与生活有关联的内容。如,在进行《美国1787年宪法》的教学前预设导入情境时,笔者选择了现代的资料来引发学生的兴趣,如下:

材料一 2012年10月,飓风“桑迪”猛烈来袭,纽约市市长迈克尔·布隆伯格28日宣布,已经有着108年历史的纽约地铁系统于28日晚19时开始关闭,37万居民从可能被洪水淹没的低洼地区撤离。随后,纽约的城市公共汽车系统、轮渡、商店、公园、商业机构、隧道、桥梁等依次关闭。29日开始,纽约1700所大中小学校停课,110万名学生留在家中躲避暴风雨。纽约联合国大楼总部29日暂时停止了所有国际会议。

但在当地时间30日晚上,纽约市长布隆伯格却在召开的记者会上婉拒了总统奥巴马赶赴纽约视察飓风“桑迪”灾情的要求。“我今天和总统谈论了关于他到纽约视察灾情的事。我对他说,我们非常乐意他来纽约,但是我们手头有很多事情要做。”布隆伯格告诉记者,“(奥巴马)视察新泽西的灾情就足够了。”

材料二 2008年5月,四川汶川发生8级地震后,胡锦涛主席要求军队和武警部队迅速组织出动,协助地方抗震救灾,保证灾区人民生命安全。解放军在13日当天就把11420名官兵空运到成都附近,创下解放军军史和中国航空史上单日出动飞机最多、飞行架次最多、投送兵力最多的航空输送行动纪录。

——以上材料均根据人民网相关新闻资料编辑而成

再设问:奥巴马赶赴纽约视察要得到纽约市长同意,中国领导人需要吗?如果奥巴马要调动军队进入纽约,能像中国这么顺利吗?为什么中美有这样的差异?从中导入中美两国的中央与地方的制度是不同的。

这里就涉及对素材的选择策略,我们要坚持一开始就进行吸引性原则是关键,只有这样学生的兴趣才能调动起来,才会顺理成章地进行进一步的探索活动。

(二)规范性原则

教学是体现教育功能的,教育中首先是对人类道德教育的传承和普及,所以在课堂教学中的道德规范教育是相当重要的。

如,在进行《美国1787年宪法》的教学前预设最终的情感教育时,就要把利益的尊重和法制的规范放在核心分析上。笔者就是在课堂中直接点出:1787年美国联邦宪法的核心就是课本的子目小标题:“制约权力、平衡利益”,然后让学生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并设问:当时宪法在制定中涉及了哪些利益?美国制宪会议是如何来平衡这些利益的?

通过学生的阅读,可以概括出一系列内容,如中央各部门的利益、中央与地方利益、大小州利益、不同经济政治体制的利益,然后再结合课本自然得出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

这似乎就完成了课本的教学任务,其实不然,因为教学毕竟是教育的关键部分,所以这部分的教学尚未体现出历史的教育功能,所以还应继续设问:美国的平衡手段体现了什么原则?这对我们今天有什么启示?在这里不仅仅是制约与平衡的问题,还应点出对别人利益的尊重和体谅等,特别是妥协的体制或原则的意义十分重大。这个启示才是1787年美国联邦宪法教学的真正教育功能之一。

由于历史素材中经常有正反两面的不同素材,笔者以为教师要从正面的角度即正能量的角度来选择素材,这样才能起到真正的教育功能,并可以调节师生对社会的观察的心态。

只有坚持了这两大原则,才能真正选择好历史的素材,这样才能进行采摘(方法)引导的规范。

二 采摘(方法)引导的规范策略

在课堂教学中,要活动就极易导致课堂教学的松散和混乱,更容易导致时序的不可控性,所以课堂讨论的规范性是很关键的,在规范性中需要进行一定的策略性预设,即:

(一)课前预设规范的策略:根据班情学情设计课堂教学活动

课堂教学的预设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前提,也是教师教育教学成功的关键。课前的预设不仅仅在于素材的选择,更在于对课堂中设问及学生答题情况的想象,特别是后者的处理是关键,所以课前预设课堂教学也必须有一定的规范,如:一堂课需实现哪些核心的立意及概念的解释;选取的素材能否体现教学中心;设计哪些问题;学生可能怎样答题;时间够不够;哪些能调动学生的兴奋点;哪些会出现僵冷局面等等,都需要课前教师的预设和精心准备,这才是教师备课的关键。

这一切都需要规范,特别是教师应对每一堂课的核心做一个简要评价,以实现核心立意。同时,在预设时还必须考虑到班级的实际情况,如男女生的比例、学生活跃程度和预习准备情况等等。

(二)课中规范的智慧:根据课堂情况迅速设计、规范和中止活动

课堂教学针对的是一个个有独立思维、活生生的人,人的思维是极其活跃的,尤其是学生,经常会有突发奇想,所以课堂也是教师发挥智慧、艺术性创造的地点。如何运用好学生的“偶然”灵感也是规范的必要,要用一种规范的智慧来运用好灵感。充分开发好灵感是一堂课充满艺术性的关键和重要原因。

如,在进行《美国1787年宪法》的教学中,笔者在设计《从“邦联”到“联邦”》这一子目教学时,曾在课前预设一问,即:该子目的美国政府成立及成立后的措施体现了1787年美国联邦宪法的哪些特点?当时预设是想到只要学生围绕“平衡利益”“制约权力”来回答就可以了。但有一次上课的班级较为平静,学生就只是围绕课本子目中的措施念了一下,无法围绕1787年联邦宪法中内容来展开,这就形成了预设与实际教学的差距了。

当时笔者的处理是:先让学生讲完措施,再改变预设内容,进行新的分析、引导,即设问:为什么美国华盛顿政府的措施只涉及国会、司法、金融、税收等?也就是只体现中央(全国性)的措施,而不体现中央与地方的措施呢?为什么要总统和国会一起颁布?从这里引导到三权分立、联邦制及制约权力,最终到平衡利益上。

三 反思:“活动—体验兴趣—高效”实现的关键在于预设的成效

笔者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感到:以活动为载体来体验兴趣,最终达成高效教学目标的历史课堂教学要取得成功,其关键就在于预设,在于精选材料,在于教师对课堂情境的假设,但这个预设的风险就是在于预设和实际的差距,特别是在活动中,学生思维活跃程度、学生思维的偏差、时间的有效把握和课堂进度的把握等等,这都是在预设中要充分考虑的。但具体到每一堂课,也不是老师都能成功合理地预设的,这其中存在着许多不可知的风险因素。既有教师专业素养、课堂驾驭水平、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的因素,又有学生知识储备能力、课前准备程度等方面的问题。这正是需要我们历史教师不仅要深入地充分了解学生,而且要学识渊博,充分备课,要继续不断探索预设与现实教学差距的技术和艺术处理手段。

(作者洪伟民,淳安中学教师,浙江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