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且高效:历史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未成曲调先有情——历史课堂教学“另类”导课新探

王新建

正如俗话所说的:“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更是如此,好的导课,作为教学的开头,也具有这种功效作用。那么,怎样巧设一堂新课的导入呢?我在教学中采用了下列几种做法:

一 设置悬念式导课

创设情境,设置悬念导课,就是要给学生造成一种强烈的想知道的欲望。把学生注意力一下集中到课堂教学内容上,这是导课的首要作用。导课可以通过两条途径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一是通过无意注意最终导入有意注意;二是直接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教学的重要意义在于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导入意识,达到所期望的教学效果,导入是实现学生参与的重要一环。如我的一堂高一历史课《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导课:

师:同学们,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最近娱乐圈发生了一件事,有一个女粉丝(杨丽娟)苦苦追求某位明星,害得他父亲跳海自杀身亡,知道这个明星是谁吗?

生1:我知道,是周杰伦。(惹得其他同学都哈哈大笑)

生2:噢,是刘德华吧?(终于有学生说出了某明星的大名,看来学生还是没有白关注娱乐界。说明有些学生除了学习,平时也会关注些大事新闻的)

师:(在多媒体上打入刘德华的照片)华仔这身是什么打扮啊?

生:中山装。

师:是吗?这是“基因突变”的中山装。

生:哈哈大笑

师:那中山装是谁做的啊?

生:孙中山。(学生不明就里,立马进入我设计的陷阱)

师:错了吧,是裁缝做的,设计由孙中山设计的。

生:愕然之后大笑(有些学生先是惊讶之后大笑,知道自己被耍了)

师:那有谁知道中山装的设计理念吗?

生:摇摇头。

师:我们看中山装(照片显示),它正面的五粒纽扣代表五权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四个口袋象征着礼、义、廉、耻。那它袖口上有几粒纽扣呢?

生1: 2粒。(5粒和8粒都有人说)

生2: 3粒。

师:好,成交。这3粒纽扣正代表着民族、民权和民生三大主义。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20世纪初期的中国,共同领略和体会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经过课间活动,学生的思维处在亢奋状态。如何在上课一开始就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是提高45分钟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环节。本节课我从就近发生在娱乐圈的学生比较熟悉的话题入手,巧妙设置“悬念”,立马就吸引了学生注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求知识的欲望,整堂课的教学效果得到显著提高。

二 创设气氛式导课

在课堂上创设气氛导课,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助推器”,可以激励和指引学生产生学习的愿望。兴趣是认识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和动力,能直接引发学习热情。导课要得到良好效果,必须要适应学生的心理特点,选择与本节内容相关的导入材料,并需要创设一定的气氛来激发学生的兴致。如我的一堂高一历史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导课:

课堂序曲:上课铃声刚响,学生在教室里闹哄哄的,为了调节下气氛,我用了下面的办法让学生感知,从而把心自然而然收归到历史课堂上。我黑着脸气呼呼的样子走进教室,学生感觉很奇怪,而且我立马叫了一个平时比较调皮的学生站起来。

师:李某某,站起来。(我的脸上显示非常气愤的样子)

生:很茫然,不知所措地站了起来,头硬生生往下低。(其他学生立刻停止了讲话,教室里气氛很紧张,一片肃杀)

师:看大家在上课铃响之际还在海阔天空,把我一人撂在一边好意思吗?呵呵。我也是喜欢侃大山的哦。李某某,能问你几个私人问题吗?(和声细语并面带微笑地对他说)

生:噢,深深地长吁一口气(学生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一股轻松劲涌上心头,好像刚刚坐了过山车似的)

师:今天老师和大家谈谈关于“交往”的话题。李某某,你有朋友吗?

生:有(有学生说是有女朋友吧,大伙都笑了)

师:你为什么要交朋友?

生:因为朋友之间可以一起学习,一起玩耍,还可以相互帮助。

师:你喜欢与什么样的人交朋友?

生:正直善良,有上进心。

师:你认为朋友之间应如何相处?

生:坦诚相待,和睦共处。

师:不错,李某某,正如你所说,我们需要广交正直善良的朋友。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朋友之间也的确应该以诚相待,和睦共处。那如果我把刚才关于交往的话题主语换成“中国”:中国有朋友吗?中国为什么要交朋友?中国喜欢与什么样的国家交朋友?中国认为朋友之间应该如何相处?这就上升到一个国家交往的问题。关于国与国之间的交往我们称之为?

生:外交。

师: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探讨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趁机导入课文的学习)

本节课在上课铃响之际,发现学生还在饶有兴趣地谈话,我想,如果我直截了当走进去,简单地说一句:“同学们请安静,我们开始上课了。”估计这样上课效果肯定不佳。也就在那一瞬间,我突发奇想,营造了一种紧张的气氛,之后来了个180度大转弯,让学生经历了“开心—紧张—放松”的氛围。学生刚开始还在云里雾里,突然眼前一亮,拨云见日。当然,学生的注意力很顺畅自然地转移到我的“地盘”上来,效果自然一目了然。

三 妙趣横生式导课

现在的学生大都爱听谜语、笑话、典故和故事等,根据他们的这一特点,在教学新课时紧扣新课有关内容,讲一段精彩故事导入的方法,充分利用了课外材料与新课内容内在的联系,具有启发性。好的课外材料不仅能发挥导课的功能,还能扩展学生知识视野,以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实践经验表明,课堂导课一般不宜占用过长时间,教师应在2—6分钟内完成导入任务,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特定的教学任务中去,这就要求教师的导语具有以下特征:

(一)针对性

导语的针对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指要针对教学内容而设计,使之建立在充分考虑了与所授教材内容的内在有机联系的基础上,而不能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累赘。二是指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状态、知识能力、爱好兴趣的差异程度。只有具有针对性的导语才能满足学生的听课需要,实现历史课堂教学的教育性。

(二)启发性

积极的思维活动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所以教师在上课伊始就运用启发性教学语言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必能有效地引起学生对新知识、新内容的热烈探求。当然,启发性的导语设计应注意给学生留下适当的想象余地,让学生能由此想到彼、由因想到果、由表想到里、由个别想到一般,收到启发思维的教学效果。

(三)新颖性

赞科夫认为:“不管你花费多少力气给学生解释掌握知识的意义,如果教学工作安排得不能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求,那么这些解释仍将落空。”一般说来,导语所用的材料与课文的类比点越少、越精,便越能留下疑窦,越能吸引人。

(四)趣味性

苏联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认为:“一堂课之所以必须有趣味性,并非为了引起笑声或耗费精力,趣味性应该使课堂上掌握所学知识的认识活动积极化。”充满情趣的导语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剂课堂教学的气氛和节奏,师生间往往在会心的笑声中达到默契交流。

(五)简洁性

语言大师莎士比亚说:“简洁是智慧的灵魂,冗长是肤浅的藻饰。”这个见解极为深刻。课堂教学的导课要精心设计,力争用较少的话语、较短的时间,迅速而巧妙地缩短师生间的距离,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听课上来。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好的课堂,从“头”开始。如果把整个教学过程看作是一台戏,那么教学开始的导课环节就像是整台戏的序幕;如果把整个教学过程看作是一篇优美乐章,那么导课环节就像是这篇优美乐章的序曲。巧妙地使用好开课几分钟,无论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活跃课堂气氛,还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都是大有益处的,往往能明显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刘永舜、董志斌、赵卫胜编著:《做最好的教师——实现自我发展的55个途径》,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2]欧阳芬:《做专业的教师——课堂教学的55个细节》,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3]杨志才:《给历史教师的101条建议》,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作者王新建,建德市新安江中学教师,浙江建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