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点凡例
一、《医学原始》九卷,清·王宏翰著辑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体仁堂初刊于康熙三十一年(1692),原刻今仅残存前四卷。另唯日本国立公文书馆内阁文库藏该版江户时期抄本为全帙,底本为康熙初刻本。今校点以康熙初刻残本及江户抄本为本书前四卷的双底本,其余各卷底本为江户抄本。此外校勘时多参原书所引文献以为旁证。
二、本书采用横排、简体,现代标点。简体字以2013年版《通用规范汉字表》为准(该字表中如无此字,则按原书)。原书竖排时显示文字位置的“右”“左”等字样一律保持原字,不做改动。原底本中的双行小字,今统一改为单行小字。
三、底本原有目录,仅卷次下出示同一级标题,无法体现原书论说层次。故今校点本依据正文实际内容,兼参原目录,新编三级目录,置于全书之前。原书目录作为资料篇保存于书中相应位置,以备参阅。
四、校点本对原书内容不删节、不改编,尽力保持原书面貌,因此原书可能存在的某些封建迷信内容,以及某些不合时宜的内容(如以骨相断贫下贤愚,或谓上智、下愚之人其心窍、毛多少不一等)仍予保留,请读者注意甄别,勿盲目袭用。
五、本书底本引文甚多,但却时有增删化裁,或加评述。对此,若文理通顺,意义无实质性改变者,不改不注。惟引文改变原意时,或有错字异文时,方据情酌改,或仍存其旧,均加校记。
六、原书的古今字、通假字,一般不加改动,以存原貌。底本的异体字、俗写字,或笔画有差错残缺,或明显笔误(如“已、己、巳”“肓、盲”“循、楯”“顶、项”之类),均径改作正字,一般不出注,或于首见处出注。
七、本书多涉及经络腧穴名及相关术语,凡属误名者均改为正名,必要时在该名首次出现时加注说明。不同时代所用穴名或有不同,故书中常见一穴多名。今一般将异写名作别名处理,不予统一,以保留其时代特征,仅少数穴名例外,如“彧中”与“域中”“或中”,今统作“彧中”;“衝”(太衝、天衝、衝阳等)或作“冲”“沖”,今统作“冲”等。
八、原书插图与正文的穴名用字或有差异,无法完全统一。例如原书多个穴名用“郄”,而“阴郄”等至今沿用,“络郄”等则改作“却”。又如穴名“窌”字,今多作“髎”,但原书插图中“窌”“髎”皆有。为使图、文用字保持一致,今仍保留少数“窌”字。原书图形狭小,故手绘图中常有不规范简化字,如“悬釐”作“元厘”,“悬颅”作“元卢”,“食窦”作“石豆”,“节”作“ㄗ”等。今除少数原图误字外,其余不规范简化字径改不注。
九、凡属难字、冷僻字、异读字,以及少量疑难术语、药物来源等,酌情加以注释。原稿漫漶不清、脱漏之文字,若能通过考证得以解决,则加注说明。若难以考出,用方框“□”表示,首次出注,后同不另加注。
十、原书某些大块文字的篇节,不便阅读理解,今酌情予以分段。另外,原书论十二经循行,多用大字;涉及经络、腧穴注释则用小字。其中腧穴位置及取穴法混夹在经络注文之中。为标点及文义明确计,今凡小字注涉及腧穴位置及取穴法,一律以圆括号括注,如“……下循臑内,至天泉穴(在曲腋下二寸,举臂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