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变良民:传统中国城市群众集体行动之分析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领导人与参与者的量化分析

在大部分的史料中都未清楚地记载事件的领导人或参与者的身份,尤其是参与者,史书多只用笼统的名称来记载其身份,所以在分析时仍有许多事件无法纳入考虑。而且因为史料的偏差,会有某部分事件特别集中的情形出现。以下将笔者所搜集的458件案例中,有记载领导者与参与者身份的事件统计列于表13。又在此需解释的是“士”与“绅”阶层的定义,“士”是指带有学位功名而未入仕者,包括举人、贡生、监生、生员、革生、武生、劣衿与童生等等;“绅”则是指在任官或有官职经历者。 (1)

在总共458件案例中有292件记载了领导人身份,表13中将只有一类领导人的事件共257件加以分类统计。另外还有35件是记载两类以上的不同身份的领导人,其中由无赖阶层与士阶层一起领导的共12件,士阶层与平民阶层合作的有5件,其他则是零星的组合。在总数458件案例中有372件记载了参与者之身份,表13中将只有一类参与者的事件共257件加以分类统计。另外还有115件是记载两类以上的不同身份的参与人,其中有几类组合较常出现,其一是士阶层与平民层的组合,也就是史书常称所谓的“士民”联合的情形,共有33件,占115件中的28.69%。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例子大多是在明代,这说明了这样士大夫与民众联合的事件,到清代则渐渐地很难看到。(2)第二类是无赖阶层与农民阶层人民共同参与的事件,共8件,占6.96%。第三类是无赖阶层与奴仆共同参与的事件,共有6件,占5.22%。其他的组合则很少超过四件以上。

表13 明末清初城市集体行动之领导人与参与者身份类别

由表13中可以看到,史书记载上真正称呼领导人或参与者为“市民”的例子是少之又少。记载由“市民”领导的民变事件几乎看不到,而“市民”参与的事件较多有18件,也不过只占总数的7%。因为大部分的史料中只记参与人为“民”、“平民”、“县民”等等,所以其中参与人是平民层的比例较多,占11.28%。这也说明了一件事,明末至清中时期,虽然城市的发展迅速,但是官方与士大夫的文字史料都并未把“市民”当成一个特殊的阶层或阶级,更不用说有“市民运动”了。明清史料中虽也有称居住在都市的居民为“市民”,然而,他们与欧洲中古和近古的市民不同,明清的“市民”指的是“市井之民”,或是“市肆之民”,乃是相对于居住在农村的乡民而言。明清的市民除了居住在城市的雇佣工人外,生员与僧侣在户口调查时亦被称为“市丁”,所以明清市民的组成是包括形形色色的各阶层人,不似欧洲中古和近古的都市居民是拥有市民权的特殊阶层。(3)而且在整个明清城市集体行动事件中,还有相当多是城市附近乡村的农民阶层参与的,比重甚至与市民参与的事件相当,所以把这类事件都说成是“市民运动”的确不太适当。

从表13中可以看到明清曾经参与城市集体行动的成员,身份相当复杂,与乡村抗租、抗粮运动的成员所具有的高度同构型相比较,有很大的不同,反映出明清城市内社会结构的变化。本书第一章里已指出,明代中叶以后随着商品经济与城市化的发展,许多外来人口移入城市后,从事的行业也有变化,多以从事工商等行业为生。不仅如此,甚至连绅士阶层都渐渐地迁移至城镇居住。而城居绅士的社会分化与职业多元化的现象也渐趋明显。城市手工业的经营,为因应商品的需求而需要雇佣工人,所以在明末清初可以看到城镇的劳动力市场的出现与繁盛,提供城市人口更多非传统农工商业的就业机会。尤其是依附于城市经济的投机事件,无赖集团就是这种情况下的产物。总之,在城市内可以见到各类人,上从乡绅、生员、商人,下至浮游阶层的衙役胥吏、讼师、打行无赖、奴仆、帮闲等各式各样的人,都是依附于城市经济求生存。这种现象与过去以行政为主要功能的城市,聚集大批的官僚与军队,以及很大比例农民的情形截然不同。

若把只有一类领导人与参与者的种类归并为无赖流民、绅士阶层(明代中期以后绅与士常被视为同一阶层)(4)、平民(包括平民、农民、工匠与市民)、工商业主与其他等五大类,再观察明清两代这五类人所占的比例,则由表14与图4可以看到明清两代的差异。就领导人来看,明代以绅士为主(占52%),清代则绅士与平民的比重约略相当(各占30%和27%),无赖流民居次(占23%)。就参与者来看,明代也以绅士居多(33%),平民其次(25%),无赖流民再次(20%);清代则依次为平民(26%),无赖流民(20%),绅士(15%)。

其中有几个现象值得注意:首先,明代的绅士层领导与参与集体行动的比例都高于清代,反映明朝的绅士较清代的绅士对参与城市集体行动有较浓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而清代绅士参与城市集体行动的积极性减低,也与清廷对绅士的打击造成绅士力量的消退有关。其次,清代平民领导人要比明代时比例高,而参与者方面则两代比例约略相当。再次,工商业主所占之比重无论在明清皆不及10%,显示这一类人较为保守。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其他”类的比重并不算小,在明代领导人占29%,在清代参与者中占33%,再次说明了集体行动的成分是相当复杂的。以下将进一步探讨知识阶层、商人、无赖流民与妇女这几类人参与城市集体行动的原因与态度。

表14 明至清城市集体行动领导与参与者比例变化

图4 明至清城市集体行动领导与参与者比例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