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发达国家的经验做法
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比较完善,中高端消费也已经进入比较成熟的发展阶段,有许多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一)消费分流与公平保障
在美国,一般来说,中等收入群体去塔吉特(Target)购物,低收入者去沃尔玛(Wal-Mart)购物。分流的办法就是价格杠杆,如塔吉特价格高出沃尔玛20%以上。当然,塔吉特的购物环境比沃尔玛好得多,毕竟,中高端消费讲究消费体验。类似地,纽约的一些高档餐厅不接待门市客人而只接受预订。日本、意大利的一些特色饭店没有菜单,当日当季什么新鲜就烹饪什么,是典型的私房菜。一些消费场所实行俱乐部制,只接待会员,不接待生客,一定程度上照顾了消费者对消费环境的挑剔。或许,你会认为这是消费歧视,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家的做法只要没有被依法界定为垄断,就不算违法。进一步讲,在美国,许多基础服务消费也是泾渭分明,例如,中等收入者比较在意就医环境与针对个体的解决方案,他们更愿意去私立医院看病;低收入者去公立医院看病,享受免费医疗,但必须预约排号。当然,为体现“救死扶伤”,法律要求所有医院对急诊一律实行先抢救、后付费,虽然这可能会引发道德风险,但在背负诚信污点后寸步难行的美国,医疗机构较少为此遭受损失。此外,中等收入者参加商业保险,低收入者靠政府保障。中产阶层子女多就读私立学校甚至在家庭就读,而低收入群体就读公立学校。虽然美国实行教育同权,但也仅限义务教育的公立学校,私立学校没有义务接收贫困阶层子女。这样,既保障了低收入群体的受教育权利,也兼顾了中高等收入群体的私人需求。
(二)开放管理与设施投入
发达国家中高端消费设施的提供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企业投入,而企业投入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政府的开放式管理,通俗些说,就是只要法律没有禁止,政府就放手企业行为。例如,1900年美国好时巧克力创始人Hershey在宾夕法尼亚州哈里斯堡镇创办好时巧克力公司,该公司不仅生产巧克力,而且还在镇上建立了巧克力博物馆、巧克力作坊、好时饭店、巧克力城堡、好时商店、好时银行和好时学校,甚至包揽了全镇的道路、绿化与管网建设。1906年,小镇改名为好时镇(Hershey Town),几乎全镇人都为好时打工,树立了好时形象。自始至终,当地政府都宽容理解,从不加干涉。逐渐地,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前来好时镇观光,认识巧克力,参与制作,体验过程,形成了特有的好时文化,也催生了关于巧克力的高端消费。类似的还有奥地利瓦斯滕小镇(施华洛世奇水晶)、法国薇姿小镇(薇姿化妆品)和瑞士的达沃斯(会展论坛)等都是开放式管理的经典案例。
(三)企业责任与品牌效应
在一些发达国家,企业比较看重自己的社会责任,具有较强的自律意识。众所周知,日本是世界上有名的“拾金不昧”国家,日本人能做到这一点,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日本儿童从幼儿入园开始就反复灌输道德教育,强调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绝不去碰,即便捡到了东西也要拾金不昧,主动交到警察署,否则会视为无端占有,是违法可耻行为。良好的品德教育让日本幼儿园成为国际上最具品牌效应的高端幼儿园。类似地,美国有大量私立医院,然而这些本应以利润最大化的私立医院却极少建议病人打针输液,更不会动辄推荐昂贵的仪器检查。究其原因,一是法律对滥用医疗手段有严厉的制裁,二是医院更注重疾病预防与人文关怀,以此树立自己的企业形象与品牌地位。
(四)健康与家庭理念
在日本、美国及欧盟发达国家,主流文化是注重健康、合作与家庭理念,从幼儿园开始鼓励孩子勇敢担当、吃苦历练、融入集体。这样的主流文化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冲浪、滑雪、游泳、赛车、攀岩等户外体育消费,也让阖家一起外出就餐、看电影、购物和娱乐等亲子以及派对活动等十分盛行,并衍生了许多附加消费和随机消费;同类消费在我国也增长较快,特别是在年青一代人群中。
(五)政府支持配合
在一些发达国家,政府利用公共资源与社会资本,同样能起到扩大中高端消费的作用。比如日本的“京都老人之家”为私立养老机构,但政府允许它建在公立医院的楼上,并合理利用医院的花园,既方便老人就医,也使老人生活舒适,体现了中高端消费以人为主体,把握人的本质需求的价值取向。法国巴黎塞纳河边有一个世界闻名的旧书市,200多个旧书摊沿塞纳河一字排开,成了塞纳河乃至巴黎的一个著名旅游景点,巴黎市政厅对旧书市非常宽容,还给书商颁发统一执照,支持他们在此经营,为巴黎增添了一抹人文情怀的亮丽风景线。